● 陳大興
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邏輯與指向
● 陳大興
比較教育從其產生至今一直存在著眾多爭議,其中以方法論的爭議尤為突出。本文試圖立足于一個新的維度,通過多學科方法論的研究視角來跳出傳統方法論之爭。通過對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內涵以及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本質結構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如何進行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
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論
比較教育從其產生到發展一直都存在著學科與領域的爭論,以及對于什么是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其獨特的研究使命、比較教育是否存在方法上的危機等問題的探討。雖然比較教育作為一門學科仍然存在著很多的爭議,但是其學科發展已經逐漸從門外之爭逐步邁向了建設的門檻,而在這其中,多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當代潮流。
比較教育在性質上一般具有跨國家和跨文化的特征,還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特征。著名教育學家康德爾也指出了比較教育的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很多比較教育著作,都強調比較教育的跨學科的性質。美國比較教育專家諾亞(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認為,比較教育代表社會科學、教育研究和跨國家性質的交叉。比較教育具有多學科的性質,同時具有本身的獨特性,它是一門起著綜合作用的學科。其中諾亞認為比較教育這個領域包含了兩方面的潛力:一是具有跨國研究教育上爭論問題的特殊價值;二是這個學科領域所提供的作為各學科協作研究的活動場所。[1]在比較教育的研究對象上,諾亞認為,比較教育學一方面堅實地扎根于普通教育學,另一方面扎根于社會科學的更廣泛的領域。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較方法》一書中曾指出,比較教育不能用任何一個學科的術語來描述,它的任務在于集中幾門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應用于各國教育的研究。所以,比較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征中是具有多學科研究的因素的,這種多學科因素也是比較教育進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較教育是人類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經歷了從史前游記到評論講述到有意識地引介的古典研究階段,并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到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教育的萌興及推動促使科學比較教育學科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比較教育開始從早期的全盤借鑒和經驗借鑒逐步轉向按教育發展規律進行理性借鑒的新階段、呈現出多元性、整體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等特點。[2]比較教育研究方法正在醞釀著一場新的突破。這種突破將在使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在繼續朝向多樣化、科學化發展的基礎上,趨于綜合,即達到在理性建構學科分析框架下對多樣化方法運用的多樣化統一。這種綜合是一種多元的綜合、科學的綜合和理性的綜合。[3]
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上來,所以作為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論則成為了多學科研究鏈條中核心的一環。
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取向的形成一方面依賴各個學科的思維體系作為基礎,另一方面則需要思考比較教育的學科本質及其目的建構過程,從方法論的層面為比較教育奠定基礎的康德爾認為,研究目的決定了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因此在進一步探討之前必須就比較教育的目的及方法論進行梳理。首先從比較教育的目的發展來看,比較教育的目的主要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在比較教育的源起時期,比較教育主要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描述性研究,包括其教育系統、教育過程及其教育成果等,這是比較教育較早的單一教育目的;接著比較教育研究的重心轉移到學習或移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教育措施與觀念借以改進本土的教育之上,因此協助教育機構或教育實際的發展也發展成為比較教育的重要目的;而后強調國際了解、重視觀念溝通的趨勢,于是比較教育又滋生了兩個重要的研究目的,其一是社會與教育二者關系的探討,其二則通過教育過程的探索而建立跨國的教育通則,這些研究目的的發展和形成對比較教育多學科方法論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契領作用。P.G.Altbach指出,比較教育研究者已不再執著于找尋單一而最佳的方法論取向,而傾向于將比較教育視為一個研究領域,將這個領域開放給所有對比較教育的相關主題有興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4]因此,從方法論前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隨著比較教育研究目的的逐步深入與拓展,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方法論也要以此為出發點并與之相適應,從而實現當代比較教育的研究目的。
多學科研究是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總趨勢,這是由物質及其運動形式無限多樣性、復雜性以及科學認識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多學科研究的發展趨勢也決定了研究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與功底。對比較教育研究來說,研究者不僅需要掌握各種基本的比較方法,還要具有多學科的知識與視野,只有具有這樣的知識與視野才能夠對各國教育制度、問題進行溯源,才能夠更加深入地分析各國教育間的差異性,從而做出科學的判斷。這種知識與視野應該是在其學術職業伊始就要進行訓練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這種多學科的思維意識,并且能夠深入到研究者今后的研究實踐當中。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學科研究并不是單個學者進行的孤立研究,其成果也不僅僅是各個專家從不同學科觀點出發研究結果的集合體,它是從各個學科觀點的分別研究之后的集體討論研究,是進行學科對話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所以合作研究的理念在多學科研究中至關重要,它也是進行多學科研究的基礎。多學科研究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體的融合,是單科獨立發展與多科學術對話相結合。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指出,任何理論本身都內隱著人類的實用旨趣。所以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要以具體問題為導向,通過具體問題的引入來進行多學科研究。
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最關鍵的問題是處理好比較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雖然在進行多學科研究過程中借鑒其他學科原理與方法至關重要,但如何借鑒更為重要。現今比較教育在方法論的作用上更多的與社會學科相關,雖然具有相關性但是仍然有很大的不足。與社會學科相對的學科則較為少見,這種現狀從比較教育的相關研究中就可以得出結論,文獻評述與歷史研究占了較大的比例。這樣使用狹隘的方法論無疑會對比較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阻礙。所以在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中要拓寬研究視野,進行多學科的選擇與研究。但是在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對其進行科學看待,要避免研究過程中的盲目性,其中包括盲目選擇,盲目融合,盲目創新等問題。[5]在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中,要避免盲目的、隨意的多學科選擇,而是要進行一種理性的選擇、有意識的選擇,要結合所研究的主題與內容進行選擇;要避免選擇的知識理論與研究相背離的問題,注意理論之間的不可通約性;要避免研究中的拿來主義和照搬照抄,要基于比較教育學科特點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融合。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夠保障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適用性與有效性。
總之,欲澄清比較教育的學術性,必須進行方法論的深究;欲充實比較教育的內涵,激發其學術活力,也有賴于新研究取向的不斷創生。無論是在20世紀前還是在20世紀以來在西方形成了許多的比較教育方法論,對國際范圍內的比較教育學學科建設和比較教育研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每一種方法論都具有自己的優長之處和時代的局限,沒有一種方法論能解決比較教育的所有問題。所以,拓寬與選擇合宜的研究方法論,就猶如為了達成某一任務而選用合適的工具一樣。所以在比較教育研究中,跳出傳統方法論的爭議,從而轉向一個新的研究維度——多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將會有助于比較教育這一領域的健康發展。
[1]顧明遠,薛理銀.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0.
[2]馮增俊,周紅莉.21世紀比較教育學發展的新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10,(2).
[3]馮增俊.比較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0).[4]賈馥茗,楊深坑.教育學方法論[M].香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228.
[5]李均,梁仕新.論多學科研究方法與高等教育學科建設[J].現代大學教育,2003,(6)..
陳大興/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比較高等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