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靜萍 程國強
關于推進我國生態高校建設的思考*
● 田靜萍 程國強
高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集中地,它既是生態文明下的一個子系統,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復雜生態系統。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高智力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生態意識與生態實踐關系到未來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完整的綠色教育課程體系、良好的高校學術生態系統、可持續的生態校園模式、和諧的高校外部宏觀環境等途徑,能夠建立起符合生態規律的新型教育系統,以推進我國“生態高校”的建設。
生態文明;生態高校;生態系統;綠色教育
學術界從各自的角度對生態高校建設進行了不同的闡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定義和公認的理論模式。我們認為生態高校應包含內部良好的綠色教育課程體系、學術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的生態校園模式,并輻射高校的外部環境,保持高校內外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內部各要素自身、各要素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才可能是一種和諧共生關系,高校也才有其生存之地。
完整的課程體系可以由以下幾個層面構成:
第一層面由必修課與選修課組成,必修課可以根據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個門類的不同進行設置,這部分課程重在比較系統地介紹國內外關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環境與發展戰略以及環境治理對策等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選修課可以由不同院系根據各自專業特點,開出相關的課程,如化工專業可以開設《清潔生產工藝》、生物專業可以開設《微生物生態學》、材料專業可以開設《環境材料學》、機械專業可以開設《綠色制造》、哲學系可開出《環境倫理學》等特色課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從不同的視角來了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一課題。
第二層面由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課程組成。“本科生層次課程內容以定性為主,偏重人文與科技的滲透交融,著眼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碩士研究生課程側重于”人—環境”系統現狀和發展研究,著眼于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課程以定性與定量的結合為主,重在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和宏觀與微觀的融通,著眼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1]
第三層面由講座、課外實踐與研究活動組成。定期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相關主題的學術報告,開展“環保科技設計大賽”、“綠色產品設計大賽”等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生態考察研究,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育實踐中去。
面對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近親繁殖、學術失范、競爭過度等問題,要保持學術生態系統的和諧,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學術繼承與學術創新、學術生態平衡與學術生態失衡、學術合作與學術競爭。
第一,基于生態學的遺傳變異與學術上的繼承創新。遺傳以保持物種特性為本位,變異則是以對物種的“異化”。高校教師學術的遺傳繼承性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學術變異意味著按照發展求新的觀點或標準去處理各種學術現象和問題,兩者是對立統一,是學術進化的動力。因此,高校學術活動是繼承前人學術成果,保持學術價值精髓基因,將其內化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經過信息、能量的交換在原有學術水平上添加上個性見解的學術發展過程,通過對學術加以發展和創新,使之變異地更加豐滿充實。
第二,基于生態學的平衡失衡與學術生態系統的平衡失衡。平衡穩定是相對的、短暫的,要發展就要接受失衡。高校學術生態系統,一方面受到內部學術文化、辦學理念、管理模式、科研經費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必然受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社會環境因素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高校學術生態平衡和失衡的輪回是曲折的也是正常的,是其進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基于生態學的共生和競爭關系與學術合作和競爭關系。生態學上,共生指的是不同種間個體的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共生互利時,可增加雙方的適合度。競爭是指共同利用有限資源的個體之間以占有資源為目的的相互作用,這導致競爭個體間的適合度降低。[2]高校學術生態系統具有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但學術資源是有限的、學術主體生態位是重疊的,高校教師學術生態系統中各學術主體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必然會開展競爭和排斥,這種相競相斥的關系形成了高校教師學術生態系統中的競爭關系。雖然高校學術生態中個體利益存在差異,但它們的整體利益應是一致的,應提倡以合作為前提的正當、合理的競爭。
第一,環境生態園林化。要充分利用植物在生態、環保和美化環境方面的功效,對校園地面、建筑物等進行綠化,園林化不僅是要提高校園綠色種植面積,還應考慮提高校園中植物的生態效能,增強放氧量和調節微氣候的能力。
第二,生態良性循環化。是使校園輸入和輸出的物質流形成良性循環。校園中設置分類垃圾箱,使有機垃圾、無機垃圾分類處理;校園中食用物質、排泄物、植物莖葉等有機物質可輸入沼氣池,完成能量形式的良性轉換;校園中做好建筑及其環境承受的雨水與中水的有效收集利用,將可節約大量水資源。
第三,信息網絡數字化。網絡的互動式信息流動為教與學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是一場教學模式的革命。可以調整和改變教室、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驗室等校園公共資源的利用方式,提高他們的使用效率。數字化圖書館,可節約大量紙質資源與用地,使信息交流快捷共享。
第四,管理運行智能化。校園應建立計算機信息網絡行政管理(CAAE)與教學管理(CMI)等系統,提高了教學、科研以及生產生活的管理效率,增強防火、防盜等安全報警與人員疏散能力。
第一,高校間關系。高校既是高校教師學術活動的載體,又是高校內外學術交流的橋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全面合作”是高校與高校之間交流的原則。通過高校之間學術交流、成果共享和科研合作等活動,將促進高校教師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高校與企業間的關系。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在實踐中產生對知識和學術的需求,企業家紛紛將目光轉向知識的發源地—高校。高校則通過學術人員的相關研究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而學術就在這種需求與滿足中進步。可以看到,企業是學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高校通過企業組織將知識和學術成果轉移,使高校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建立高校和企業的互動學習機制和誠實信任機制,相互尊重對方文化內涵,達到雙方的良性循環。
第三,高校與政府部門間的關系。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中的關鍵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高校和政府部門之間是依托和被依托的關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各項工作的目標、標準、資金等方面加以干涉,高校在潛心學術研究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并適應政府部門的各項安排、部署。高校與政府和諧共處,要合理定位兩者的關系。需要政府從監管型轉變為服務型,給高校足夠的自治余地;需要高校建立法人治理模式,行使辦學自主權,依據學術、科研等發展的規律,推動高校學術的進步。
[1]王斌林.大學綠色教育課程體系的初步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04,(5).
[2]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本文系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半島藍色經濟區文化建設視野下的高校文化研究”的成果,批準文號2011266。
田靜萍 程國強/山東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