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新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 鄭新宇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這些新的趨勢,應在教育觀念、思想內容、方式方法、開展途徑各方面開拓創新,為培養新時期創新型高素質人才開辟道路。
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多元文化從狹義方面來講,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文化共同存在。
文化傳媒媒介多元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傳媒媒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中就體現為“第四媒介”網絡的飛速發展,又衍生出一些新興的上網方式—手機上網、移動終端通過3G、Wi-Fi上網,很可能成為繼網絡之后成為“第五媒介”,另外傳統的文化傳媒媒介自身也存在變革的訴求,通過新的科技手段和網絡技術,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傳媒媒介多元化,使人們對信息源傳遞媒介依賴性增強,而在信息內容上又缺乏獨立的價值評價標準,使教育工作者權威地位受到挑戰,而少數大學生容易通過傳媒媒介被人加以利用,而這也和多元文化對大學生帶來的影響產生契合。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大學生信仰的多元化,會弱化大學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并容易削弱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多元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其思想觀念和精神生活,也經受著不同文化和價值理念的侵擾和滲透。一部分大學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價值觀念影響,過度強調自身精神需要,強調狹隘的完美人生,拒絕思想、放逐青春、縱容強調感官感受、拋棄信念、唾棄信仰,陷入虛無和幻想之中不能自拔;或者盲目追逐信仰,追尋自由,不加思辨,甚至加入邪教,非法傳銷等組織,成為社會和國家所拋棄的一代。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團隊意識感淡薄,個人主義思潮突出,缺乏應有的集體榮譽感
近年西風東漸,許多大學生也開始認同西方的個人主義。但個人主義是在西方整體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缺失這個大背景,使得部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淡漠,盲目追求個人利益,往往忽視整體和全局利益,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意識。例如,西方宗教的存在,故能維持社會的基本道德底線。而中國信仰西方宗教的不多,而以道德修養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又一蹶不振,故使一部分大學生把個人主義理解為個人的隨心所欲,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甚至在個人婚姻中缺乏擔當,總體體現為國家集體意識薄弱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衰竭。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拜金主義對大學生內心產生巨大沖擊,輕視道德利益,過度追求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財富的追求
當代大學生,在實現人生追求中,有部分大學生受多元文化環境下的拜金主義、及時享樂主義影響,過度追求物質財富,簡單的把當億萬富翁、當官意圖權利致富,作為人生的理想和價值所在。唯利是圖,在金錢面前,忽略了自我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金錢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精神上的財富同樣可以使大學生身心愉悅。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方面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權威性削弱,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科技進步網絡的發展,網絡的時代帶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使獲取信息的便利性提高,但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要兼顧“心理專家”、“德育專家”、“行為專家”、“文化創意專家”、甚至“網絡專家”。在目前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受新鮮事物敏銳性不強、觀念陳舊、不能熟練的應用網絡工具、也無法使網絡的工具提供的高效便捷嵌入到教育工作當中等問題,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代的接軌,如何吸收利用多元文化所承載的積極元素,并提高自身素養,運用網絡并使網絡等科技融入到工作當中都成為必需解決的問題。
在多元文化背景的沖擊之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力圖改變現狀,就必須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多元文化影響下,新一代大學生更關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就必然要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平等尊重為出發點,改變過去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不單純做國家政治的“傳聲筒”,更要注重個體需要,營造校園和諧氛圍。要從過去灌輸式、強制型、單向性、批判型向溝通型、服務型、交互性、引導型的轉變。
應當將多元文化體現在教育體系當中。要根據多元文化背景的現實對現有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必要改革與修訂,加強各國文化、西方意識形態、哲學理論、政治情感與全球化接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教育。鼓勵高校開始系列講座、培訓課程、甚至時事辯論。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倡導人文關懷,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大學生群體和個人的需要。一方面,可以針對大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開設針對性的座談會、培訓講座、甚至辯論會在激烈的火花碰撞中使大學生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國際問題。這種方法的創新優化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應當結合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個體需要的特點,堅持價值引導與自我重建相結合、以預防為主,咨詢輔導為輔助等符合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科技的進步,催生了許多新的教育手段,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技術保障。尤其在網絡時代,舊的教育形式的效果不斷弱化,教育形式創新也就勢在必行了。一方面,可以創建國家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論壇,這樣可以打破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界限,利用新的教育環境,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另一方面,嘗試構建新的學科體系,多科融合,高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課程作為教育觀念傳遞的媒介,尤為重要,引進西方的部分經典教材,并在多個學科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本學科內,增加心理學、行為學、德育教育等針對大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的新內容,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現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狀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時代特征,理論知識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全部,還要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質、溝通技巧、網絡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能力,以便應對大學生身上出現的日趨復雜的焦點問題,可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教學管理過程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征和校園精神的靈魂等特征,它是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共同遵循的人生理想、價值標準、行為準則。校園文化本身就具有導向性和凝聚力,它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在一定層次上規范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在不經意中還影響著大學生的民族情感、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所以,與時俱進,適當引入新的文化元素,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對大學生實施積極方面的引導,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豐富其精神世界。
[1]張堅強,杜蘇.大眾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創新[J].江蘇高教,2004,(4).
[2]劉筠.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焦作大學學報,2004,(4).
[3]萬美容,郭改玲,晏清華.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淺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
[4]羅輝.論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
[5]張明志.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探索,2003,(3).
[6]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鄭新宇/東北林業大學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