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書旗
案例教學方法初探*
——以“思政課”為例
● 席書旗
案例教學法的精髓在于啟發學生的智慧,在于學生是否認真思考過問題或提出問題,而不在于結論。但“思政課”案例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還必須遵循課程本身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導向性的特性,科學、合理地選擇一些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加以整合,創新應用,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案例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整合與創新
教學方法是實現課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關鍵要素。由于案例教學方法生動形象、易于感知,具有自主性和啟發性,并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實施中重點推行。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交給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教學方法。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離開了案例,案例教學無從談起。關于案例的定義主要有“特定情形說”、“事務記錄說”、“故事說”等學說。[1]筆者借鑒上述學說,認為教學案例就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一個或幾個理論或實踐問題,以事實為素材編寫而成的對某一特定情境的客觀描述。從 “案例”到“教學案例”再到“思政課教學案例”每一步、每一環節的設計都要求在遵循上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一個出色的案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具體事實相互作用的工具。完整的案例教學必然也是一個包括選題、編寫、應用、儲存、建檔等環節在內的案例系統。選擇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評點案例是任何案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思政課案例教學的一般模式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案例的選編、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教學案例的課堂討論、討論的點評和總結、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等逐次遞進、環環相扣的一系列教學環節。”[2]但思政課案例教學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導向性,不同于其他課程案例教學結論多元化,極其關注案例結論的正確性。因此,“點評和總結”環節在思政課案例教學中最為關鍵。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地援用其他課程案例教學的一般模式,不能簡單地引發學生思考問題,而是要結合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堅持案例教學的自主性、啟發性優勢,融入理論講授精確性、系統性的特質,循序漸進地實施案例教學。
思政課案例教學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存在多個理論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把案例教學等同于教師對案例的講解說明。在思政課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將備課時準備好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就是案例教學。這是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把案例教學退化為教師單方借助案例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授法。把教學活動的外部形式當作教學方法,顯然這是對案例教學本質的認識錯誤。案例教學法的精髓不在于讓學生強記內容,而是迫使他們開動腦筋,苦苦思考,鍛煉他們的獨立決策能力和決策藝術。
誤區之二:把案例教學方法僅僅看成是教師自己的課堂教授方法。實際上,任何教學方法都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即教授法和學習法兩個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案例教學,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
誤區之三:仍習慣基于“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設計思政課案例教學。“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多采取演繹推理的思路,基于這種模式設計案例,教師易于把案例本身內容與課程知識混同在一起,學生往往無需思考即可從案例內容中找到教材中要求講授的知識,使案例索然無味,缺乏啟發性,案例教學膚淺化。而思政課案例教學則要求采取歸納推理的思路,從幾個具體事實中歸納出一般原理,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因此,思政課案例教學多數情況下應當根據“問題—發現”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它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彼此不同。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各種教學方法運用的技術。將一系列教學方式運用于教學方法中,則能夠促成教學方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際上,任何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都不可能單純靠一種教學方法與方式來完成。就案例教學而言,以教師為主,通過教師對案例的講解說明,使之與課本理論融為一體,讓學生心知肚明。這種方法是案例教學法中最保守的模式,是處于探索階段采取的。在思政課案例教學中必須合理地選擇多種適宜的教學方法方式并進行優化組合、創新應用,突破這種保守的案例教學模式。目前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對案例教學方式方法的整合創新的范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案例式專題教學”。所謂 “案例式專題教學”,就是在嚴格遵循統編教材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的基礎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專題”為單位提煉教學內容,通過“以案立論”的方式,并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把理論呈現出來,注重了對教師和學生雙向參與互動積極性的調動。這種教學思路可以相對不必受具體理論的整體性、系統性限制,更加突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把問題講深講透,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2]
第二,“案例討論講解法”。先由教師拿出一個實際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由學生自行歸納出案例的理論成分。教師收集學生們的歸納、綜合意見后,再進行詳細講解。但這種方法要求更高些,主要適用于理論基礎強的學生,如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第三,“問題探究式案例教學”。這是把案例教學法與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整合的結果。運用案例創設問題的情境,通過學生對案例內容的探究或研究,獨立或在教師引導下發現或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問題,探求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第四,“案例模擬表演法”。這種方式是把案例教學法與實踐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創新的結果。較之前者,它要求按照課本理論來精心設計案例。“案例模擬表演法”采用“表演法”將案例內容展示出來,教師須與學生分別代表或表演不同的角色,師生共同參與,在同一舞臺上教師與學生基于不同的角色意識進行平等的對話,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宣講者或灌輸者;形象地講,教師是這一過程的導航、導游或導演。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案例教學的興趣,避免了對灌輸式教學的反感,在案例角色意識中潛移默化獲得教育。
第五,”組合式案例教學法”。這種案例教學法主要適用于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和認識的知識。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關于 “人格平等”的問題,可通過“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與“韓信受胯下之辱”兩個案例的組合對比教學,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教材中“人格平等”的多層含義。“組合式案例教學法”針對同一理論的不同層面選擇不同的案例進行組合、設計教學,案例彼此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張力,形成一個內在聯系的案例鏈,不是孤立的堆砌案例。它能夠克服一般案例教學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理論的系統性和知識的完整性問題。
[1]李德林.案例教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2]楊慧民.以案例教學為突破口 努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2).
*本文系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整合創新研究與實踐” 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2009317。
席書旗/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家關系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