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林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論翻譯的趨近性
吳金林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語言間的共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因此,語際翻譯是可能的。語言之間存在的可譯性成為了翻譯的理論基礎,“譯”是翻譯的前提,“趨近”是翻譯的必然。論述了翻譯可譯的理論基礎,并指出翻譯是不可能對等的,只能是原文和譯文的無限趨近卻不能實現完全的等同和等效。
翻譯;可譯性;趨近性
在學界,學者們一直對翻譯中的“可譯”和“不可譯”問題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和很大的分歧。在雙語轉換中,很多學者都把語際轉換的障礙視為“不可譯”。當然,語言之間牽涉到狹義和廣義上的差異,在翻譯中也可能會碰到暫時處理不好,不準確,不恰當的問題,可這只是在翻譯技巧上有不足之處或是翻譯技術手段的不完善,但并不能以此作為語言間不可譯的佐證。因此本文認為,語言之間不存在“不可譯性”,相反,翻譯是可譯的,是無限趨近的。
簡單地說,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思維內容和意義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正如我們所知,語言是思維的表征和外殼,人類的思維是由存在決定的,而客觀存在是可被認識的,而且要認識的客觀存在也有相關的等值成分或相關的語境、文化、社會等因素,因此,人類在表達概念和想法時就存在著廣泛的共性,這就形成了翻譯的基礎。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一種語言能說的話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能相對精確地表達出來?!?Nida,1975)再有許鈞教授在談翻譯的基本層次時指出,“當各民族語言起源時, 雖然處于各自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然而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認識的思維活動則是一致的。正因為這一共性, 各民族的語言在語音、語法千差萬別的情況下, 才可互譯?!?范志堅,2006)實際上,語言之間存在的可譯性已經成為了翻譯的理論基礎,于是,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洪夫瑞的“雅與信”和叔本華的“轉靈說”也只是在承認可譯性的前提下,對翻譯效果的要求或所需達到的標準而已。
長期以來有關翻譯的研究可為是層出不窮,對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論述更是屢見不鮮?!安豢勺g性”本身就否定了翻譯定義的效度,(趙彥春,1999)而“可譯性”并不等于對等,它不是翻譯的本質,只是翻譯的前提和基本屬性。1964年,尤金·奈達提出的“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文?!?程平,2011)其中的“最切近”限定了譯語的效度,也無不暗示了原文和譯文之間不可能有完全的對等,只能是在最相近、最接近、最貼近上去尋求對等。錢冠連教授指出他“對翻譯的可譯與等值的完美性,不抱樂觀態度。雖然翻譯佳作的精彩之處時時給我們一個一個的驚喜,但是,要讓人相信世上真有絲絲入扣的可譯性與理想的等值翻譯,是非常困難的?!?錢冠連,1997)實則,錢教授指明了翻譯是可譯的,但其無法達到“絲絲入扣”即實現等值與等效。奈達和泰伯提到過,“翻譯就是用接受語復制出與原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語—首先是就意義而言,其次是就風格而言”。(Nida amp; Taber,2004)“最接近”當然就說明原語與接受語是不可能完全對等的,只能說是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中這兩者要達到無限的逼近。黃忠廉教授在《翻譯本質論》中談到安娜·利洛娃認為“譯文是原文的相似物,理想的譯文就是理想的原文的相似物?!?黃忠廉,2000)并且黃教授本人也指出“譯文與原文的關系—‘似’的存在是必然的,表現在翻譯活動中就是‘求似’的過程。”(同上)趙彥春教授也在其《翻譯詩學散論》中提到,任何真正意義的翻譯正如其另一本著作《翻譯學歸結論》中所說的“以關聯為準繩,以順應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行為。”(趙彥春,2007)可見,無論是“求似”還是“趨同”,首先必須是可譯的,“求”強調了翻譯的過程,“似”著重“近”,而“趨同”一詞更強調了為達到“同”這一理想境界而無限逼近的動態過程。
毫無疑問,上述大家和學者們的觀點都預設了兩種不同的語言是相互可譯但不能完全一致、對等和等效的。顯然,假設任何兩種語言在形意、神韻和雅境及其功能上都能對等、一致并都相完備,那么這兩種語言就成其為同一種語言了,自然也就不存在“翻譯”了。因此,翻譯不是不可譯的,但其也不能實現等同與等效,翻譯逃脫不了無限逼近的宿命,翻譯的可譯性限度也只是在可譯和不可譯間掙扎,其本身已失去了界定的效度。綜上所述,翻譯首先是可譯的,“譯”是翻譯的前提,“趨近”是翻譯的必然,而“趨同”是翻譯為了實現原文和譯文的完全對等和等效所無限追求的過程,誠然,翻譯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相關聯、逼近和趨同,翻譯具有趨近性。
趨近是翻譯的本質,也是翻譯實踐中不可規避的客觀事實,譯者就必須正視這個現實,深入研究和探討不同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理解和把握語言的深層文化內涵和實施的美學功能,達到原文與譯文間的無限逼近,力求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內容,再現原文特色,努力實現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傊覀円_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翻譯”。
[1]Eugene Nid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Eugene A. Nida amp;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程平.論翻譯的主觀性[J].外國語文,2011(3):100-104.
[4]范志堅.可譯性與不可譯性[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1): 80-82.
[5]黃忠廉.翻譯本質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錢冠年.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7]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276-295.
[8]趙彥春.翻譯學歸結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9]趙彥春.翻譯詩學散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7.
ClassNo.:H05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OnAdienceofTranslation
Wu Jinlin
There are much greater similarities surpa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thus translation between any two languages is possible. Translatability existing between any two languages becom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is the premise of translation. Moreover, “adience” is the inevitableness of it.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nslatability of translation. And it points out translation can not get th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s only infinitely adient, but it can not be equal and equivalent completely.
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adience
吳金林,碩士,助教,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語言哲學。
1672-6758(2012)09-0097-2
H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