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 劉柏友
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由于多瓣受損時間長,心臟處于高負荷超能狀態,心臟細胞受到損害,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手術死亡率較高[1]。尤其是心功能Ⅳ級者手術前必須加強治療,待心功能改善至Ⅲ級時再考慮手術,這期間,患者往往出現心理問題。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會延續至術后,患者會認為,自身的完整性被破壞,對換上的瓣膜能用多久十分擔心,一旦瓣膜失靈會危及生命,而產生憂慮、惶惶不安,甚至感到悲傷[2]。筆者通過對等待手術的患者進行訪談,探尋其心理狀況,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
1.1 對象 選取2012年2~3月在我科住院等待瓣膜置換的患者8例。均自愿參加調查,男5例,女3例。年齡34~61歲。其中二尖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6例,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2例。心功能均為Ⅳ級。為保護患者隱私,8例患者分別用代號C 1~C 8表示。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采用非結構訪談,訪談在病房床旁進行,訪談采用“您覺得入院這些天感覺好一點沒有?”“現在您有什么需要想了解的嗎?”“現在您是怎么想的?”等開放式問題,談話時做適當追問,隨時觀察患者的表情,以便更深入地挖掘其感受。每例患者的訪談時間為20~30 min。
1.2.2 資料分析方法。采用現象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訪談資料按照Colaizzi[3]的7步分析法進行。每次訪談結束后,反復聆聽錄音,然后逐字逐句轉錄,對訪談內容有一個總體印象[4]。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最終形成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5]的語句。再反復閱讀,從多次閱讀中提煉其中的主要觀點與意見[6],將觀點、意見匯集,辨別出相似的觀點,形成初步主題概念。對初步形成的主題概念,進行不斷地比較對照,升華出最終的主題概念[7]。最后取得受訪者確切的見解。
2.1 心理障礙
2.1.1 對手術費用的擔心。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醫療費用,所有患者都感到負擔沉重。C 1:“我們家里有3個娃娃在讀書,看病大多都是借兄弟姐妹的錢,我希望醫師能把我的病治好,以后好掙錢還賬。”C 3:“我們是農村來的,沒有多少錢,但是我想給老婆換好一點的進口的瓣膜,不曉得社保能不能給報?能報的話該多好啊!”C 8:“我們來醫院看病,把家里的錢全拿來了,來醫院共交了12萬,不曉得錢夠不夠?這個手術大概需要多少錢啊?”
2.1.2 焦慮與恐懼。在8例受訪者中,已經住院天數最短的是5 d,最長的是21 d,在他們等待手術期間,都表示希望醫師早點給自己安排手術,不想再等下去,顯得非常焦慮,同時表現出恐懼心理。C 2:“做了手術后,我到底還能活多少年?”C 7:“我都等了21 d了,什么時候醫師才能給我做手術啊?手術換了瓣膜是不是比正常人要差好多呀!”C 3:“我身體那么瘦,只有85斤,會不會影響手術啊?萬一手術再有個其他情況發生,可怎么辦呀!”C 8:“換了瓣膜后還不能感冒,感冒了非常惱火,重的話會不會要命啊!聽說手術后還要一直吃藥,會不會有啥副作用?”
2.2 過度依賴
2.2.1 對家人的依賴 患者入院后對家人十分依賴,每例患者有1~2名親人陪伴,8例受訪者均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親人陪在身邊的意愿。C 2:“我兒子說我是60多歲的人了,他聽說換生物瓣比較好,沒問題的話至少能活20年,我聽我兒子的。”C 5:“這次住院我好想讓我的父母來,但是考慮到他們都70多歲了,我沒打電話通知他們來。我弟弟和妹妹一直輪班陪著我,我不讓他們走。”
2.2.2 對醫護人員的依賴 8例患者心功能均為Ⅳ級,有心力衰竭癥狀,均需臥床休息,希望醫師經常來探視。C 1:“我怎么沒看到過女醫師?我想讓女醫師給我做手術,最好是老一點的。”C 4:“科里好多年輕的醫師,我想讓主任給我治,用什么藥我也很放心。”C 6:“什么時候能夠見到醫師啊?一般都是早上交班的時候醫師過來看我,要是我有事找醫師的話,該怎么辦啊?”C 8:“我想和醫師說我的小腿和腳腫的沒有那么厲害了,是不是還要每天記尿量啊?醫師一般幾點下手術啊?”
3.1 與患者積極有效地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本組患者中大多數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因為對心臟瓣膜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對手術效果及費用非常擔憂,出現了焦慮與恐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科制定了術前訪視單及術前健康教育單。每天由1名專業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并請術后恢復好的患者與其交流,消除其對手術的顧慮及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并向患者講解相關知識,發放心臟瓣膜病患者指導手冊,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大致了解,減輕其恐懼心理。如果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要及時排疑解答,加強患者的理性認識,促使患者做出正確選擇。同時,由于疾病及手術涉及的相關知識多而復雜,護士應增加學習的積極性與緊迫感,努力充實自己。護士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地位的患者應掌握提高交流的技巧,取得患者的信賴,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奠定基礎[8]。
3.2 主動關心幫助患者,增強患者的安全感與價值感 手術對患者是一種應激刺激,不僅有身體上的創傷刺激,而且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變化,嚴重的消極心理反應可以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和并發癥的發生[9]。本組病例中,受訪者均出現了對家人及醫務人員的依賴,因此,術前護士應主動關心幫助患者,并熱情接近患者,傾聽患者主述,及時將患者的具體不適反饋給醫師,以便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幫助患者認識到不做手術的危害性以及手術的必要性。積極組織家屬座談,向家屬講明家人支持對患者的巨大意義,與家屬共同探討幫助患者的方法與途徑。
綜上所述,等待手術的心臟瓣膜病患者心理體驗非常復雜,他們有著強烈的治好病的期望,也有著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同時這些患者還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壓力,對家屬及醫務人員十分依賴,所以對這類患者要主動關心照顧,及時解惑答疑,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減輕其心理負擔。
[1]段廣才主編.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42.
[2]郭加強,吳清玉主編.心臟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3]Claizzi P.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nologist views i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78.
[4]彭幼清,姜建新,張莉萍,等.護理心肺聯合移植患者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9):1 -3.
[5]Giacomini M,Cook D,DeJean D.Life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in critical care:identifying and apprais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evidence[J].Crit Care Med,2009,37(4):1475 -1482.
[6]Rusinova K,Pochard F,Kentish - Barnes N,et,al.Qualitative research:adding drive and dimension to clinical research[J].Crit Care Med,2009,37(1suppl):140 -146.
[7]Sinuff T,Cook D,Giacomini M,et al.How qualitative research can conribut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2007,35(9):2083-2089.
[8]叢玉梅,孫紅敏,楊 君,等.復雜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術后監護[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4):3286.
[9]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