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1]。少陽證,是六經證之一,分為經證和腑證,邪在經脈為經證,邪在臟腑為臟證或者腑證,但常常是經腑同病,是由外邪直接侵犯少陽經而發病,也可以由太陽邪氣傳入少陽,還可以由厥陰臟邪還腑,陰病出陽而形成。臨床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癥狀為主[1]。外感發熱在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影響工作和生活,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甚至危及生命。我科從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了19例外感發熱病人,六經辨證為少陽證,采用中醫藥辨證治療和辨證施護,取得良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19例外感發熱(少陽證)病人,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齡18歲~95歲,平均年齡65歲,病程最長18d,最短3d。入院后以治本為主,兼以治標,應用六經辨證用方(少陽主證方劑用小柴胡為主方;少陽兼表證方用柴胡桂枝湯為主;少陽兼里實證方劑用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為主方;少陽兼水飲內結證方劑用柴胡桂干姜湯為主方;少陽兼煩驚譫語證方劑用柴胡加龍骨牡垢湯為主方),予參芪扶正針靜脈輸注扶正祛邪,雷火灸固本培元,配合針灸、刮痧、砭石、穴位貼敷、拔火罐等傳統中醫療法,兼以辨證施護,病人經治療后11例治愈,8例好轉出院。
2.1 辨證施護
2.1.1 少陽主證辨證施護 ①主癥護理:注意觀察病人意識、面色、脈象、汗出、膚溫及生命體征的變化,以及寒熱往來的時間與周期;尤其注意觀察病人服中藥后通過消化道、皮膚、四肢末端的排病反應,如嘔吐、腹瀉、出疹、肢體酸麻脹痛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遵醫囑予相應處理,以緩解不適。注意避風寒,多保暖,尤其是胸背部保暖,室溫宜偏高些,避免風寒之邪入侵。②飲食指導:宜選用一些生津止渴、和胃降逆、扶正祛邪的食物,如陳皮、雪梨、金橘飲、棗姜湯、砂仁粥、參芪粥等。中藥湯劑宜分3次溫服。③情志護理:多與病人溝通,耐心傾聽病人及家屬主訴,及時解決其所需,消除其顧慮,囑不過勞、少思慮,避免過憂情緒刺激。
2.1.2 少陽兼表證辨證施護 ①主癥護理:注意觀察病人發熱、惡寒、汗出及伴隨癥狀,尤其注意病人服藥后是否微汗出,以遍體濕潤為度,謹防出現大汗淋漓而虛脫。汗后及時用毛巾擦干汗液,注意避風更衣,避免汗出當風,以免外邪侵襲而復感。身體疼痛時可予雷火灸、拔火罐、刮痧、針刺、中藥熱敷等中醫傳統療法以緩解不適。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胸背、關節局部保暖,室溫宜偏高,避免異味、粉塵吸入刺激,避免寒邪入侵。②飲食指導:指導選用一些辛溫解表、調和營衛的食物,如姜蘇紅糖飲、藿香姜糖水、蔥豉粥、粟米粥、黃芪粥等,忌生冷、肥甘厚膩之品。中藥湯劑溫服100mL,服后少停一二分鐘,飲熱稀粥1碗,以助藥力,服后覆被取微微汗出。③情志護理;指導病人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刺激,多予關心體貼。身體疼痛時指導聽輕音樂,如高山流水、月光曲等;伴有咳喘、胸悶時指導深呼吸,做呼吸操、轉移其注意力等加強情志護理。
2.1.3 少陽兼里實證辨證施護 ①主癥護理:注意觀察病人意識、舌脈、血壓、體溫的變化以及腹痛、嘔吐、二便等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對癥處理。嘔吐時及時清理污染衣物,避免異味等不良刺激,指導按壓合谷穴,或予生姜含服止嘔。腹脹痛時可予吳茱萸或厚川樸熱敷以減輕痛苦。便秘時指導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或予開塞露塞肛或中藥灌腸,或予大黃調酒貼敷神闕以通便。注意臥床休息,溫濕度適中,避免風寒之邪入侵。②飲食指導:指導選用一些理氣止嘔、瀉熱結的食物,如鯽魚豆蔻湯、蘿卜蜜煎、綠豆杷葉飲、菊花茶、佛手姜湯、香蕉蜂蜜粥、蘇子粥等。飲食宜少量多餐,忌辛辣、煎炒、油膩及脹氣、難消化的食物。嘔吐時少食多餐,嘔吐嚴重時暫不進食,予增加補液支持治療。中藥湯劑分兩次溫服,嘔吐時少量頻服。③情志護理:注意洞察病人的心理動態,隨時調達其情志,囑不宜過于悲憂,保持樂觀的心態去戰勝疾病,可予安慰、誘導、暗示等方法加強情志護理。
2.1.4 少陽兼水飲內結證辨證施護 ①主癥護理:注意觀察病人體溫、膚溫、汗出、口渴、納眠、小便等情況。如心煩不得眠者可予開天門、溫水泡足或按摩涌泉穴;口干口渴者加強口腔護理;汗出及時擦干汗液以防受涼。注意休息,避風寒,多保暖,溫濕度適中。②飲食指導:指導一些溫中散寒、生津止渴的食物,如姜汁糖、干姜粥、蔥鼓湯、荸薺海蜇湯、姜桂燉豬肚湯等,可多飲溫開水或西瓜汁、五汁飲等,忌暴飲。中藥湯劑分兩次溫服。③情志護理:向病人講述有關的醫學知識,解難釋疑,避免不良情緒刺激,指導調暢情緒使之胸襟豁達開朗,可予情志傳遞法、語音疏導法、以情勝情法等加強情志護理[2]。
2.1.5 少陽兼煩驚譫語證辨證施護 ①主癥護理: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人意識、胸滿、煩驚及伴隨癥狀、二便等,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搶救。準確記錄出入量。護理時做到減少刺激,保證休息,控制好輸液速度及量,警惕心、肺并發癥的發生。病人煩躁或躁狂時應加強看護,做好安全防護措施。身體重痛活動困難時應加強皮膚護理,協助翻身,防止壓瘡發生。如病人意識不清、吞咽困難時,宜鼻飼飲食、給藥,做好口腔護理。注意臥床休息,室溫宜低些。②飲食指導:指導一些清熱安神、利小便的食物,如茅根竹蔗汁、蓮藕綠豆湯、茭白白菜湯、青鴨冬瓜湯、茯苓粥、赤豆粥等。中藥湯劑分3次溫服。③情志護理:采用移情易性、情志相勝、順情解郁等方法加強情志護理,使病人保持開朗平和的情緒配合治療。
2.2 臨床癥狀護理 ①高熱:遵醫囑予耳尖刺絡放血、穴位點刺擠壓或拔罐放血降溫,或予柴胡針肌肉注射,或進行溫水、中藥擦浴及冰袋冰敷等物理降溫;予中藥口服降溫,同時囑病人多飲溫開水,如不能飲水者配合補液支持治療。②咳嗽咳痰:病人多為年老體弱,無力排痰,此時可指導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定時翻身、叩背,必要時給予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③呼吸困難: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取坐位或半臥位,遵醫囑予氧療,嚴重者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氧療時注意觀察病人缺氧改善情況。
2.3 健康指導 ①慎起居,避風寒。應重視氣候變化,蓋被宜輕暖,衣服宜松軟、少,并隨氣候變化增減衣被。②病室內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濕度適宜,限制陪住。③適當鍛煉身體,依自身情況及個人興趣而選擇散步、慢跑、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早期以臥床休息為主,在床上或室內活動、做呼吸操等,恢復期多到戶外活動,以增強肺衛的邪御能力。④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為主,如新鮮蔬菜、水果、稻米等,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3,4]。
在新世紀里,中醫藥作為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在治療外感發熱這一研究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占有很大的優勢。我科采用中醫藥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發熱(少陽證)病人,同時予以傳統中醫療法輔助治療,有效地緩解了病人的痛苦,改變了病人的體質,減少了復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根據不同證型的特點施予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辨證飲食調護,嚴格按中藥的煎服方法執行,密切觀察病情,準確辨別病人的排病反應,善于體察病人的疾苦,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加強向病人及家屬宣教服中藥后可能出現的一些排病反應,以和藹誠懇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開導、解難釋疑。對病勢綿綿,日久難愈,又迫于咳喘、胸悶而痛苦者,予情志護理,避免不良情緒刺激,從而使病人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戰勝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促進病人的康復,同時良好的護患溝通可減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1] 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
[3] 郭瑞華.中醫飲食調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
[4] 林琳,林蘭.中醫飲食護理摘要[J].全科護理,2009,7(6B):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