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復旦的“保姆”

2012-04-10 09:37:14陳桃蘭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陳桃蘭

摘 要:李登輝執掌復旦近四十年,為復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辦學過程中多方籌措經費、苦心經營,為學校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提倡思想自由,使復旦成為民主的堡壘;以實用為導向,為復旦的發展擘畫宏圖;主張學生自治,進行民主管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犧牲、服務、團結”的復旦精神。李登輝的這些辦學思想與實踐對當前大學尤其是民辦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李登輝;復旦;辦學思想;辦學實踐

李登輝(1872-1947年),字騰飛,福建同安人,印尼華僑,美國耶魯大學文學士、上海圣約翰大學名譽博士。1905年李登輝參與了復旦的創建,1906年開始執教復旦公學,后任教務長,1913年始出任校長。1917年,復旦改組為大學,李登輝任私立復旦大學校長。此后,除兩次短暫離校外,一直連任至193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復旦大學遷往重慶,部分師生因各種原因滯留上海,李登輝就在公共租界內開設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堅持辦學,直至1946年復旦大學回遷上海。李登輝一生致力于復旦大學的建設、發展工作超過40年,為復旦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物質和制度基礎。他在學校的經營管理、學校辦學方針的確定以及學校傳統與精神的形成等各個方面都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多方籌措經費、苦心經營,為學校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

經費缺乏一直是一個困擾近代大學發展的重要問題,對于需要自籌經費的私立大學來說尤其如此。可以說,經費是私立大學發展的命脈。復旦在建校過程中,經費屢屢告急,李登輝作為一校之長,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籌措經費的重任。1912年,復旦公學因吳淞校址失于戰火,遂遷入上海徐家匯的李公祠。當時復旦開辦未久,資金嚴重缺乏,李鴻章后裔又屢興詞訟,一直想把復旦逐出李公祠,復旦生存岌岌可危。這段期間,李登輝每日除授課及日常辦公以外,大部分時間用于向外募捐、籌劃建設新校園。他為學校募捐款項費勁心思,往往為了一筆款項,給認捐者寫十多封信,甚至輾轉懇托,一再登門造訪。國內認捐困難重重,李登輝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出生地——南洋。為籌建新校園,李登輝于1918年1月啟程赴印尼、新加坡等地向愛國華僑募捐,半年間,共募金折合銀15萬元。[1]回國后李登輝便開始在江灣購地,另辟校址。到1920年,購得土地70余畝,次年開工建筑。李登輝的此次募捐,為復旦校園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學校建筑新校舍仍需巨額經費,雖備受冷遇,李登輝仍繼續在國內募捐。最后募得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照南兄弟捐款4萬余元,印尼華僑黃奕柱捐款1萬元,[2]解決了建校經費問題。1922年春,新校舍落成,大學部遷入江灣,17年來借地辦學的歷史宣告結束,復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復旦的辦學經費可以說一直令李登輝牽腸掛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復旦大發展時期,經常遇上經費難題。為了尋求支持,李登輝聘請國民黨要員和上海工商巨子為復旦校董會成員,通過他們來籌募資金。他還注意發動全校師生及校友的力量,通過師生認購、搞合作社、尋求校友幫助等方式來解決辦學經費的燃眉之急。李登輝留下的文字材料并不多,在僅有的幾篇演講稿中,號召校友、師生、社會各界人士為復旦捐款或募捐始終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據復旦校友回憶,為了支撐復旦的運作,李登輝甚至典售過自己的房屋和自用的小轎車。[3]復旦在發展過程中,能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經費難關,與李登輝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另一方面,李登輝在辦學過程中努力節省開支,提高經費的使用效能。他以精干為原則,慎重聘用教職員工,師生比例遠低于當時的國立大學。以1921年為例,復旦學生為432人,教職員為34人,學生與教職員之比為1∶0.087;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為58人,學生與教職員之比為1∶0.068,而當時的清華大學師生比則為1∶0.67。[4]復旦的教師不僅工作量大,工資相對于國立大學來說,也低很多。當時國立大學的專任教授月工資一般在350-500元之間,而李登輝校長的工資每月才200元,此外別無津貼;其他專任教授每月亦為200元,但一年只支11個月的薪水,另一個月的薪水,則以開辦暑期學校的收入補足。各科處主任每月工資為100元,一般職員工資每月為40-60元。在事務日益繁忙的情況下,寧可提高原有職員的工資,也極少另增新人。[5]由于李登輝實行財務公開,精打細算,教職員對復旦懷有感情,寧愿多做工作,少取報酬。復旦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養成了勤儉辦學、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

正是李登輝的多方籌款、苦心經營,才使得復旦大學在政治動蕩、經濟蕭條、環境險惡的戰亂年代,在有限的財力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發展,正如當時外界所評論的:“復旦辦學成績了不得,經濟情況不得了。”[6]

二、提倡思想自由,使復旦成為民主的堡壘

復旦本身就是“震旦”師生為擺脫政治與宗教的羈絆而獨立的,自立校之日起就倡導“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李登輝認為“大學之教,百家淵藪”,學者之間有多大分歧,在大學都可以共同提出、探討。因此,在復旦的課堂上,教師可以介紹各種流派的學術思想,從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到馬克思主義都可以講授。正如他的學生所回憶的:“李老校長對于學術思想,完全是美國最先進大學的作風,是極其自由的。”比如,“康南海(有為)先生明明是復辟派的重要人物,為了他的經學文學,有一次我們一輩學生卻得了李老校長的許可,親自到辛家花園敦請康先生來復旦講學”[7]。李登輝不僅聘請舊派文人,同樣吸納新派人物,他公開歡迎被政府驅逐或受各地守舊勢力圍攻的思想先進的學者到復旦任教。“五四”運動前夕,很多著名革命黨人因為北方北洋軍閥的迫害,來到上海,李登輝聞悉便聘請他們中的葉楚傖和邵力子教國文、王寵惠教名學和法學、胡漢民教倫理學、戴天仇教經濟學,甚至請廖仲愷和朱執信到復旦做鼓吹革命的演講。一時間,復旦簡直成了革命黨人的講學會。李登輝不僅聘請國民黨內著名人物擔任復旦教授,同時還聘請其它派別的人物來復旦任教。如“五四”期間,李登輝大膽延聘了被浙江第一師范驅逐的著名左翼活動家陳望道、劉大白到復旦任教。李登輝還指出:公民能夠獨立思考,社會才能進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社會培養能獨立思考的人才。[8]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李登輝鼓勵學生閱讀、學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的書籍,參加各類促進社會進步的活動。1943年擔任復旦校長的章益,中學時代因參加“五四”運動,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就被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開除。當大學之夢即將破滅時,李登輝向他敞開了復旦的大門。其他許多像章益一樣因參加學生運動被各學校開除的優秀學子,如圣約翰大學附中的江一平、伍蠡甫等20余人,中國公學的孫寒冰、華童公學的奚玉書等上海學聯骨干,也紛紛來到復旦求學。復旦校園各派人物齊集,各種思潮涌動,完全得益于李登輝“思想自由”的辦學主張。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復旦師生在文學革命、思想解放及社會改革等各項革新運動中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追求一種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思想自由。李登輝出生于南洋,受教育于美國,他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熱情。李登輝作為一校之長,面對蓬勃發展的學生運動,雖然有時為學校發展之計,不得不出面勸阻學生,努力協調學校與政府的關系,但對于師生參與愛國運動,他旗幟鮮明地給予了支持與鼓勵。他認為在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近代中國,救國是每個公民應盡之責。早在1905年,李登輝就在上海發起成立了旨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寰球中國學生會”。他任復旦校長之后,也始終支持師生參與愛國運動。因此,在歷次反帝愛國運動中,復旦學生大都站在斗爭的前列。“五四”運動期間,寰球中國學生會會所成為上海學生領袖和活躍分子聚集的地方,復旦大學也成為上海學生運動的中心。“九·一八”事變以后,李登輝不僅提倡抵制日貨,并且還同情和贊助學生發動對日武力抵抗的運動。為此還險遭國民黨當局的迫害,為保全學校,李登輝只好“退休”。李登輝對學生運動的支持,為復旦贏得了愛國高等學府的美譽,使復旦成為民主的堡壘,吸引了更多的優秀學生和教員。

為確保思想自由,李登輝堅持大學辦學的獨立性。他認為,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地解決學術研究問題,不允許外來任何勢力的干涉。復旦大學作為私立大學,雖然經常受辦學經費困擾,在籌措經費、處理學校各種事務過程中,不免要借重政府官員的力量,并與政界周旋,但李登輝立志一心只搞教育,不入政壇,無論多么困難他也竭力保持學校的純潔性和獨立性,決不讓任何外力干涉學校事務。國民黨高官朱家驊很想做復旦的校董。李登輝因痛恨這位地質學博士不好好從事研究,卻喜歡做大官、爭權奪利,因此堅決抵制他來復旦,“我們辛苦經營了三十年的學校,決不歡迎他這種人插手”[9]。上海淪陷后,日偽當局計劃收買李登輝。面對敵偽威脅利誘,他毫不動搖,并宣布學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倘不獲當局諒解,無殊完全令其停辦”[10]。由于李登輝和愛國師生的堅持與堅決抵制,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一直未受日偽當局的控制,保持了其辦學的獨立性。

李登輝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思想自由”,使復旦成為一個自由活潑的園地,成為一方孕育民主種子的沃土。也正因為如此,復旦成了南方眾望所歸的新思潮的搖籃。當時社會上充滿了“考復旦去”的聲浪,許多青年都以能考進復旦為榮。[11]時人曾贊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樹立思想自由的學風,而在南方,則復旦大學一直保持思想自由傳統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勞。”[12]劉大白作詞的校歌“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也唱出了復旦大學自由、民主、獨立的辦學精神。

三、以實用為導向,為復旦的發展擘畫宏圖

李登輝清醒地認識到,復旦大學作為私立大學,經費有限,且要自主招生、自主解決就業問題,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一定要適應社會環境。因此,在辦學過程中,他以實用為導向,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和社會需要,為復旦的發展擘畫宏圖。

復旦大學身處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李登輝在辦學過程中,密切注意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創立新學科,培養各類社會緊缺人才。1917年秋,他根據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急需經營管理人才的狀況,在全國大學中首設商科,并聘請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李權時主持。不久商科(學院)發展成為全校規模最大的學科,先后設立了銀行學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等系科。復旦商科(學院)課程覆蓋面廣、實用性強,適應了上海職業需求和商業發展需要,為社會培養了大量財政管理和企業人才。20世紀20年代法律、政治和市政建設極需人才,李登輝除了聘請中國法學權威王寵惠,還吸引了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家張志讓和畢業于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孫寒冰到復旦任教,法政專業得到飛速發展。1923年,為滿足工程建設方面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理科新增了土木工程系,系內分設道路、橋梁、建筑等專業。復旦還因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開辦了新聞教育,成為中國最早創設新聞教育的大學之一,陳望道、邵力子等新聞巨子都與復旦新聞系淵源頗深。在教學中,李登輝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商科(學院)的教學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學校設有會計室、統計室、商業圖書館、商業博物館,并組織合作銀行及經濟研究會供學生實習。土木工程系還創辦了專門的實習工場,供學生學習。教育系的教學也密切關注當地社會的需要,與復旦實驗中學和義務小學聯系密切,熱衷于教育實驗,主張通過各種教育實踐來促進知識的發展。復旦學生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民國時期生產落后,很多理論學科的學生“畢業即失業”,在社會上找不到出路。但是,復旦大學的實用學科如土木建筑、會計學、銀行金融等系科的畢業生往往“供不應求”,學生尚未畢業,有些單位即來預約聘請。復旦應用學科的開設及其優秀的辦學質量,為復旦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子前來求學。1938年,投考復旦大學的學生與被錄取的學生比例達到九比一,超過了當時國立大學招生的標準。[13]

當然,李登輝在為復旦規劃的發展藍圖中,不僅僅局限于實用性學科的發展。他希望復旦大學能以美國大學為榜樣,將來建設成為“與歐美并駕齊驅的大學”。早在復旦大學成立之初,李登輝就指出:復旦的教學必須優于英國和美國人在中國開辦的教會大學,并且必須與美國大學程度相銜接以利學生進修高深學術,如果學生出國留學,則可去外國研究院深造。[14]經過幾年摸索,李登輝進一步明確提出以母校耶魯大學為榜樣,對復旦的課程、師資、學校管理機構等進行改革,為復旦擘畫宏圖。1915年7月,李登輝與同樣畢業于耶魯的副校長王寵惠參照耶魯大學的課程說明書,制定出了一個由課程、教師、教材、學分、學時、必修和選修等幾方面組成的綜合課程體系。經過幾年努力,復旦畢業生的學業水平被美國大學普遍認可,學生到美國后也很快就能適應環境。1920年,李登輝收到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來函,稱“凡復旦大學畢業生,得有大學文憑者,可直接升入上述美國各院校有關系科深造,勿須再進行考試”[15]。在以后長期執校過程中,李登輝多次拿復旦與美國的耶魯、哈佛,英國的牛津、劍橋相比較,一再表明其建設“與歐美并駕齊驅的大學”之目標與決心。

可見,從學校實際出發,以實用為導向,培養社會緊缺人才,是李登輝辦學的主導思想。作為私立大學,要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得以生存并獲得發展,利用其靈活的辦學優勢,適應社會需要,培養急需人才,是其與其它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爭取生存空間、獲取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復旦大學是如此,當時著名的私立大學如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亦都是如此。社會急需專業的創設,也確實使復旦得到了工商實業部門的支持與資助,并得以延聘了一些高水平的教授,添置了一批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從而使這些專業在全國高校中脫穎而出。但李登輝在注重實用學科發展的同時,不忘建設“與歐美并駕齊驅的大學”的宏大目標。正是在這樣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復旦大學既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又能緊跟時代步伐、世界潮流,維持較高的辦學水平,從而使學校在當時國內公、私立大學中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復旦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主張學生自治,進行民主管理

復旦向來有學生自治傳統,學校創始人馬相伯就十分重視對學生自治精神的培養。他規定學校的內部事務由學生自行管理,實行財政公開。除總干事、會計由他從學生中選定外,其余干事皆由學生選舉,輪流擔任。李登輝繼任復旦校長后,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提倡學生自治,并極力倡導民主作風,發動師生共同管理學校。

李登輝支持學生自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學校創辦了“合作食堂”,由學生管理全校膳食。壁報、校刊、年鑒、雜志和各系科學報的出版,外文書刊的翻譯,戲劇演出、演講比賽、體育比賽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的組織也都由學生負責。當年的校友回憶,李登輝“不著眼小節,僅圖其遠者大者”,“1917年,……李老校長主持校務,民主風氣至為開朗,如膳食、足球、戲劇、音樂及其他運動等項,皆由同學組織委員會辦理,校方僅負督導之責,所有一切措施,人人均可建議改善,純采自由平等方式”。[16]學校日常生活秩序由學生會維持,學校極少干預,但學校秩序井然。“五四”運動以后,復旦甚至曾一度取消監學,由學生自治會負責管理,學生違犯校規,則由特別法庭審理解決。學生自治還被寫進了校章。1920年《復旦大學章程》明確規定:“本校為令學生遵守校規起見,特設法盡力鼓勵自治,使全校學生共受其益。每級由學生中推一級長,每宿舍推一舍長,期于校中秩序、同學品行、宿舍整潔等事,得互相監察勸勉之益,每星期六開討論會一次又立學生評議部,由學生公推評議員若干人,隨時就商庶務部,整理校務,凡關于食品衛生問題皆得建議焉。”[17]通過學生自治,既為學校節約了辦學成本,又使學生在管理過程中得到充分實踐,提高了各種管理能力,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需要。正如何葆仁所評價的,“復旦學生既富于自治精神,離校而后,置身社會,遂能無時不活動,無地不活動。僅就留美各大學中國學生會而論,一得復旦學生之助力,莫不蓬蓬勃勃,虎虎有生氣”,“復旦學生加入其他社會團體,能顧全大局,任勞任怨,努力建設,奮斗到底”。[18]這與平時學校的自治訓練是分不開的。

除了提倡學生自治,李登輝在管理學校過程中,也逐步建立起了民主、健全的管理制度。復旦大學的學校管理機構主要由校董會和行政院組成,校董會主要負責學校財政、推舉校長,校董人選由校長根據學校的需要隨時添聘,一般以社會名流、重要政府官員、商界和銀行界巨頭為主。如1915年擔任復旦校董的有唐少川、王儒堂、于右任、聶云臺等11人。1920年,因建設江灣校區之需要,校董人數猛增至33人,分為名譽董事、評議董事、顧問董事三類。1922年大學部遷到江灣后,學校規模擴大,校務日繁,李登輝建議設立一個評議機關。1924年,學校成立了一個穩定、完整的行政組織系統。根據1924年《復旦年鑒》記載,學校成立“行政院”統轄全校一切行政事務,負責決定學校的教育方針、規劃全校行政事宜、決定系科及各種機關的變更和教職員的進退等等。成員由校長、大學部教務主任、各科系主任、中學部主任、大學教授會及中學教員會等代表組成,由校長主持行政院的工作。為行政便利起見,行政院還酌情設立審計、建筑、衛生、體育、新聞、招生、圖書、出版等各種委員會。行政院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校長召集教職員全體大會解決。復旦的學校管理體系框架,其實就是現代大學內部民主管理體系的基本框架,體現出其民主、高效的特點,這應該是李登輝高校管理制度建設的積極成果之一。在學校管理中,李登輝非常尊重校務會議做出的決定。如他認為男女平等,都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鑒于國外高校的辦學現實,認為男女分校更合適,但1927年校務會通過招收女生的決議,他也立即同意。

李登輝主張師生協作,共同管理學校。1927年,作為行政院主席的李登輝還和學生會主席潘楚基共同簽署了《復旦大學師生代表聯席會議組織大綱》,規定學生會派代表3人出席行政院會議,雖無表決權,但有發言、提議及請求保留或復議權。凡經學生會代表請求保留的議案,在未經師生代表聯席會議解決前,行政院不得執行。雖然因國民政府不準學生干涉學校行政,師生聯席會議并未實行,但學校還是讓學生會代表參加行政會議。復旦招收女生的提議就是在會議上先由學生代表提出來的。從復旦的管理制度中可以明顯看到“師生合作,發展學校”的格局,體現了李登輝民主治校的思想。李登輝通過學生自治、民主管理,為師生營造了一個自由、民主、寬松的環境,使復旦成為一個微型的民主社會。

五、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倡導“服務、犧牲、團結”的復旦精神

李登輝非常注重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辦學過程中,他把自己的辦學理念融于其中,逐步建立起了校園文化的各個要素,并倡導復旦精神,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李登輝非常注重學校對學生道德的培養、人格的陶冶。他說,“假使教育事業,要對現代和將來的社會有所貢獻,不當僅注重物質的進步,而更當注重道德的進步”,因為“單重體育,只能造成蠻橫的強力,單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19]。社會上最可怕、最危險的人,是那些沒有道德且足智多謀的人。個人的道德品格不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改革都不過是空談。為此,他教育學生要“忠誠、純潔、無私、博愛”,并以之作為人格修養的準則。李登輝還認為物質環境對于學生道德思想的培養影響甚大,尤其是人生觀的培養,因此他主張“教育與美術要打成一片”[20]。他竭力使校園美術化,使學生身處其中思想清潔、心身愉快,從而成為奮發有為的青年。他一手籌資建辦的江灣校園,就有柳徑鶯聲、板橋春水、平蕪朝煙、桃園春色、隔岸秧歌、秋籬月影、遠市燈光和梅林皚雪等八大景觀,復旦校園成了一座育人的花園。

一所大學的校徽、校訓影響學生至為深遠、廣泛。李登輝于1915年建校十周年之際,發動師生設計了圓形校徽,并制定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對復旦學風、校風的要求和概括。李登輝希望學生能擁有寬廣的知識基礎、精深的專業知識及獨立的研究能力,這就必然要求學生立志高遠、博學多思,并富有質疑和創新精神。這個校訓既體現了復旦的辦學傳統、治學精神,也闡釋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而成為激勵一代代復旦學子成才的精神動力。

李登輝一直努力塑造、延傳復旦的優秀精神傳統,明確提出了“犧牲、服務、團結”的“復旦精神”。李登輝篤信基督教義,熱心社會服務事業。他擷取了其平等、博愛、犧牲、服務的精神,用于教育學生。1930年,他在《成功底意義——勖畢業同學》一文中說:只有“以犧牲,博愛換得的成功”,才能萬世不朽,與日爭光;只有“丟開了自己私人底成功,而肆力于大眾底成功”,忘卻小我、致力大我,“才能受萬流景仰,百世師宗”。[21]他同時指出:“今日的中國社會”“恐怕最缺乏的就是協作的精神”,各種利益集團各執一端,相持不下。而要彌補這個不足,“更要在學校注重協作的訓練”,訓練學生有同情和犧牲的精神,以公益為重。[22]1943年,李登輝身處敵偽統治的上海,不忘告誡學生:“諸生當切記復旦之精神為犧牲與服務,出校以后務須發揮復旦之此種精神”,“以愛護其國家”。[23]抗戰勝利以后,李登輝發現國民黨更加腐朽,國民道德普遍低落,上下交征以利。他要求復旦大學的畢業生,除做到為社會服務、為人類犧牲外,還必須加強團結。1947年7月5日,李登輝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再次闡述復旦精神的含義:你們現在穿的是學士制服,“穿過了以后,應當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當從此對國家有所貢獻”,一個大學畢業生“應當為社會服務,為人類犧牲”;“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還需要團結。全體人民的團結,中國才有希望”。“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更是你們的責任”。[24]“服務、犧牲、團結”是李登輝對復旦師生校友的殷切囑咐,也是一個愛國老教育家對青年一代的懇切希望,更是他留給復旦大學的寶貴精神財富。

李登輝一生只從事一項工作——辦教育,一生只服務一個學校——復旦。復旦大學的老校友常常以崇敬的口吻談起這位老校長的高尚人格和辦學精神。李登輝不慕利祿,以畢生從事教育文化事業為己任,為此幾次辭謝高官。他一生恪守“服務和博愛”的精神,待人接物“認真而并不苛刻,嚴正而并不固執”[25]。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盡管校務繁忙,仍先后擔任哲學、心理學、進化學、拉丁文、德文等多門課程的教學。正如陳望道所評價的:李登輝“是復旦傳統的象征”,“先生曾以服務犧牲解釋復旦精神,先生自己就是服務的,犧牲的,同時也是民主的,和平的,專為青年的發展,中國的進步辦教育的”。[26]正是因為他對復旦的忠誠與無私奉獻,才被譽為是“復旦的保姆”。如同蔡元培之于北大、張伯苓之于南開,李登輝為復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辦學民主,兼容并包,行政廉潔而高效,校風建設活潑而淳樸,師生一德,給學校帶來了穩定和效率。李登輝的辦學精神、辦學思想和實踐可以為我們當前的大學建設、高校改革提供思路與參考,尤其值得民辦大學借鑒。

參考文獻:

[1][2]《復旦大學百年紀事》編纂委員會編.復旦大學百年紀事[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2,28、30.

[3]梁大鵬.懷念李故校長登輝博士[A].彭裕文,許有成主編.復旦校友憶母校[C].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60.

[4][5][6][13][17][18]復旦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復旦大學志:第一卷(1905―1949)[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108,108-109,109,393,134,137-138.

[7]黃華表.我所知道的李登輝先生[A].李老校長紀念工作委員會編.李登輝先生哀思錄[C].李老校長紀念工作委員會印,1948.14.

[8][19][22]李登輝.我們所最需要的教育[J].復旦周刊,1929(24).

[9][14]朱仲華,陳于德.復旦校長李登輝事跡述要[A].《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文史資料精選:第13冊[C].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363,358.

[10]復大文書組.復旦、大夏、光華、圣約翰留滬四校聯合會記錄(1942.10.26)[A].復旦大學檔案館選編.抗戰時期復旦大學校史史料選編[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3.

[11]張仁家.江灣校園話舊[A].彭裕文,許有成主編.復旦校友憶母校[C].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7.

[12]胡秋原.悼李登輝先生[N].東南日報,1947-12-22,(4).

[15]錢益民.李登輝年譜簡編[A].錢益民.李登輝傳[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95.

[16]張森.放開肚皮吃飯,立定腳跟做人——寒假自辦伙食的體驗[A].載:彭裕文,許有成主編.臺灣復旦校友憶母校[C].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7.

[20]李登輝.我的興趣[J].東方雜志,1936(33-1).

[21]李登輝.成功底意義——勖畢業同學[J].復旦五日刊,1930(54).

[23]李登輝.序言[J].復旦大學畢業紀念刊,1944.

[24]何德鶴.一代師表李登輝[J].現實,1947(12).

[25]單建周.敬悼李登輝先生[J].臺灣復旦同學會會刊,1947(2).

[26]陳望道.同走登輝先生之路[J].臺灣復旦同學會會刊,1947(2).

(責任編輯 陳志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精品国产www|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嫩草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www精品久久| 国产在线小视频| 99伊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国产久草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无码91视频|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午夜看片|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一级色|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99热亚洲精品6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性色一区| 91av国产在线|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