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華
(湘潭大學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是部分高校的領導對思政課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清,支持不夠。部分高校的思政課領導小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有的高校依然存在思政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并未完全落實教育部的規定。二是教育部出臺思政課建設標準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條件受到不同程度重視,但硬件支持有限,與主要專業課相比差距仍大。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性也影響社會對它的價值認同,缺乏精神上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都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1]。
一是教學內容重復、編寫風格呆板、不生動,對學生難以有較強的吸引力。雖然我國目前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無論是在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的時間安排上還是在各個年級之間都注意了互相銜接、循序漸進,遵循了小學重在“知事”、中學重在“明理”、大學重在“明道”這樣的規律,但是內容的重復還是會讓很多學生失去興趣。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愿意認真聽思想政治課的僅占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思想政治課教材可讀性不強,都是說教,不想讀[1]。二是教學內容與時代要求脫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法制建設滯后,社會道德嚴重滑坡,利益原則被普遍化甚至向外滲透,使一切社會生活領域都呈現出功利化的傾向。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但失去規范的逐利性又與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相抵觸,其長期引發的問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樹立的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造成了思想領域的混亂與迷茫。此外教學內容與社會一些現實的矛盾極大消解了教學效果。
不良的社會環境確實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云南師大做的一個調查中顯示,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接受狀況不好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社會環境的影響(113人占36%)[2]。
1.家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由于社會急劇變遷,今天的家庭結構和功能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近年,有些家庭中父母的生存壓力劇增,對孩子的智力、能力教育加強,而對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夠重視,甚至成績好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沒有給自己的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用身教代替言教,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負作用。
2.大眾傳媒助推了學生的價值迷茫
大眾傳媒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其中廣播、電視特別是互聯網是學生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一個開放的泥沙俱下的網絡環境,對還不具備判斷力、沒有足夠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來說到處都是誘惑。網絡媒體對名牌的關注、對奢侈品的過度渲染在學生當中也引發了諸多問題。
3.對西方社會的不客觀介紹助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人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走出國門,領略西方世界的風光,他們中很多人通過網絡介紹西方國家讓他們心馳神往的方方面面: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安逸悠閑的生活、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監管到位的安全食品等。當然這些介紹基本屬實,然而這種介紹過于片面,既沒有聯系異國的國情,同時還忽略了這些國家存在的問題。這樣的不客觀對比,也助長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反感。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文科課程,它不能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不可能從社會上獲得經濟支持,還因為其較強的意識形態性而被社會所排斥,只有政府保證并加大投入,才能彰顯它的價值。因而,成立獨立的直屬學校領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必須成立硬性規定,學校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必須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背景,這樣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機構“本科院校按在校學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專科院校按在校學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學術交流、考察等”才有可能被保證,就像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所言,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導是關鍵。
教學內容不能為了強調課程教材的整體性邏輯性一味重復小學、初中、高中學過的內容,大學不同課程之間也要注意相互銜接?,F在的教學內容抽象性有余,針對性比較差。教材的編寫者只注重自己需要灌輸的內容、注重自己最終要達到的效果,無視學生的思想實際,無視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學生關心疑惑的現實問題?!傲鶄€為什么”受到了歡迎,說明我們教材對很多現實問題沒予以重視,我們自認為學生吃透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并能以此正確理解現實。實際上,這“六個為什么”不可能囊括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對“六個為什么”的回答也不一定能給學生釋疑[3]。學生對現實的疑惑,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沒有研究透,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沒有真正的理解,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制度哪些是屬于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成果、哪些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出現的現象、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哪些東西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哪些應該摒棄沒有研究透。對于這些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我們不能回避。隨著學生主體意識、公民意識的提升,過去的研究成果已不能解決學生這些方面的疑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加大對基本理論和國內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
市場經濟內在地肯定個人的利益和價值,強調市場主體平等的地位,然而這種由市場經濟孕育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首先會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也會打擊和破壞其他一切美德”[4]。過度發展的個人主義已經破壞了工業社會經濟生活的規則,必須對其予以規范。
1.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研究,用以鑄就文化的靈魂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的作用既表現在對社會發展的導向上,又表現在對社會的規范、調控上,還表現在對社會的凝聚作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上。當前,我們要改變文化領域的種種亂象,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鑄就文化的靈魂。美國從建國到20世紀50年代末,一直受到新教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約束,在政治和道德方面集中表現為勤儉、節欲、理性和嚴肅的人生態度,并且成為世俗的行為規范。就文化發展和傳承以及孩子政治觀和道德觀念的樹立而言,我們仍然必須充分重視家庭的教育功能。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導媒體
互聯網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學生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長時間浸泡在網上,對網絡上大量報道的良莠不齊的信息缺乏辨別,孩子們很容易在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情況下受到誘惑,產生不良后果。因此,對負面的網絡“紅人”,企圖靠炒作上位的人,要嚴禁媒體的追捧;對名牌或者奢侈消費品,媒體應該對這些消費品的功能有所介紹,并提醒沒有消費能力的青少年如有需求可以選擇其他物美價廉的替代品,以期對青少年有個正面的引導;對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報道,也應該附帶對同齡人的引導。同時,傳統媒體如電視節目的方向也值得關注,禁止節目的惡俗低俗化,有關部門一定要把好這個關,電視劇也不能單純地反映生活,作為文藝作品,一定要高于生活,在反映的問題的同時要給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以引導經驗缺乏的青少年。
3.在青少年特別關注的媒體上開辟全面報道或者客觀評價西方國家的專欄
在網絡上,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可以超越時空發生日益頻繁的交流與碰撞,不同社會制度自然各有優劣,但走出國門不久的人易對他國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別是跟國內某些方面比較容易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介紹難免有失客觀,這種介紹和報道多了,有時候確實能促進政府治理的改進,但也容易讓青少年產生文化自卑,對黨和政府宣傳的理論和政策排斥,甚至反感、厭惡,影響政府權威,引發信仰危機。
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能提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支持,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以恰當的教育內容,賦予其生命力,還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鞏固提供支撐。要從社會構建角度入手,從系統性角度來通盤考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問題,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長平.政治課首先應該是一門課程[N].南方報業,2006-07-05(06).
[2]劉麗瓊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楊長春.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J].貴州社會科學,2005,(4):32—36.
[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