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杰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淄博255012)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研究綜述
曹俊杰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淄博255012)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及其關系也成為當前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進行梳理評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
長期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及其關系也成為當前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對理論界關于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進行一些梳理和述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角度,中外學者對三個概念作出了解釋。
首先,工業化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必經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工業化的演進也是農業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將工業化定義為資源配置的主要領域是由農業轉向工業的過程,認為工業化過程即產品的來源和資源的去處從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1]8-9美國另一著名經濟學家霍里斯·錢納里認為工業化是以經濟重心由初級產品向制造業生產轉移為特征的,其原因是內需的變動,工業中間產品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隨著要素比例變動而發生的比較優勢的變化等。[2]34有的國內學者認為工業化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當中,由以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以工業經濟為主的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過程,工業經濟實現后還會向服務業為主的階段過渡。[3]68-70還有學者認為農村的工業化既包括非農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也包括農業生產本身的現代化過程。[4]總之,人們從廣義上理解的工業化,不僅包括工業的發展,以及工業產值及其就業人口比重的不斷上升、農業產值及其就業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而且也包括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5]190即實現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轉變,同時工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并推動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人口由鄉村到城鎮的轉移等。
其次,城鎮(市)化是工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人類社會逐步向現代城市社會轉型,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逐漸向城鎮集中,非農業活動比重顯著提高。目前國外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將城市化解釋為一個過程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的運動,并在城市中從事非農工作;二是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方面。[6]也就是說,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逐步演變成城市地區、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而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念成為主體并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同時農村中城市特質不斷增加。[7]其實,現代城市是工業化革命的產物,是國家或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具有產業、財富、人口集聚功能。[8]而農村城市化是農村與城市共同成長的過程,是城市化進程中量的增加階段,是廣義城市化的一部分。[4]綜合以上觀點,城鎮化是指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經濟中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而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的過程,是農村人口不斷地向城鎮地區集中,以及人才、資本、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過程,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城鎮化過程一般會伴隨著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同時推進。
再次,農業現代化既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推動的必然結果,也是進一步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基本條件。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對農業現代化的認識是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改革開放后,學界對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的產業化和商品化等重要特征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而這些又是與工業化、城鎮化密不可分的。農業現代化要用現代工業提供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的生物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和組織方式來管理農業,創造很高的綜合生產力,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9]一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向工業化、城市化轉變的過程,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實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0]總起來看,人們對農業現代化的研究逐漸與工業化和城鎮化聯系起來,既要以現代工業技術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和科學化等,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又要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和推動農業的規模化、市場化、現代化等。
工業化和城鎮(市)化存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和互為因果的關系,這在理論界已經達成了共識。概括起來,人們關于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關系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工業化發展對城鎮(市)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有的學者指出,城市化既是工業化的重要內涵,也是工業化的直接外延,審視區域城市化,工業化是個最佳切入點,由于工業生產必然向城鎮集聚,工業化加速了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先導。[11]根據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在工業化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經濟規律的驅使,導致人口與資本不斷向城市聚集,互為因果,加速發展,從而使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12]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不斷增加,與之相適應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和依托非農業就業人口生存的相關人口向城鎮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城市和城鎮的發展。
其次,城鎮(市)化進程加快又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城鎮化所具有的集中和集聚功能對工業化發揮促進作用,美國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等曾用“磁場效應”理論來解釋城市的集聚功能,城市巨大的磁力吸引著人、財、物和廠商聚集于此。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城市具有集中和集聚的特點,城市所產生的人口、資本、消費、市場、信息和觀念等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為工業發展的良好空間載體,因而城市化能加快工業化發展。[13]城鎮化發展的集約化功能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人口集約、勞動集約、產業集約、土地集約、資金集約與技術集約,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城鎮基礎設施可以產生工業生產上的規模效應。同時城鎮化能夠擴大需求規模,提升需求層次,創造新的需求,以及提供較大的投資空間,從而為工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因而城鎮化能夠推動工業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再次,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階段具有差異性。多數學者肯定了工業化與城鎮化存在互動機制,二者互動發展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系統。[14]198-199也有人指出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階段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和塞爾昆曾提出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模型”,[15]68認為工業化與城鎮(市)化發展歷程是一個由緊密到松弛的發展過程,發展之初的城鎮(市)化是由工業化推動的;在二者共同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城鎮化開始加速發展并明顯超過工業化;到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占的比重逐漸下降,工業化對城鎮化的貢獻作用也由此開始表現為逐漸減弱的趨勢。同樣,國內學者也認為,雖然城市化和工業化之間的協調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初期,工業化影響和推動城市化是重要特征;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中期階段,雙方互動發展成為主要特征;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工業化的作用開始淡化,城市化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16]目前,我國大體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階段,二者互動發展的特點是十分明顯的。
另外,關于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關系也存在一些爭論。由于種種原因,相比其他國家類似的工業化發展階段,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顯得較為滯后。[17]多數學者認為探討中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關系應區分前后兩個不同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受傳統體制的約束,中國采用“反城市化”政策來促進工業發展,嚴重阻礙了城鄉之間、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導致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16]改革開放后,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開始,中國城市化滯后的現象正在逐步消失,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適應的關系正在逐步得到確立。[18]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仍然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高工業化和低城市化并存。[19]持不同觀點者則堅持,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雖然滯后工業化進程,但沒有過多偏離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水平與城鎮化水平趨于一致。[20]這些認識和判斷一般是應用國際經驗指標和標準得到的,由于選擇的指標和標準的不同可能引起結論差異。
人們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互動關系問題進行了廣泛而多視角的研究。概括起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觀點包括三個重要方面。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其創立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中提出,工農業間的勞動生產率邊際差異將導致人口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進入工業部門,結果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最后工農業勞動生產力持平使人口流動達到均衡,這說明工業化的后果不僅使工業比重逐漸增加,而且也帶來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業化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21]19反過來說,農業生產又是工業生產的基礎,農村經濟又是城鎮經濟發展的后盾,沒有了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也失去了后勁。因此,把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聯系起來,實現工農業和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才能建設成為真正的現代化國家。有的學者具體分析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快速、穩定發展產生了很大阻礙,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對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2]同時,在改革開放前后的不同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都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及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工業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高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而農業本身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低的產業,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需要城市工業對農業和農村進行支持,以盡快實現工農業和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
一般情況下,工農業的共生發展往往要經歷“以農補工”、工農業均依靠自身積累和工業反哺農業三個階段,工農關系的這種演變及其政策調整,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是一個共同趨勢。[23]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理論依據及應當采取的措施,認為我國長期以來農業為工業和城鎮建設發展大量“輸血”,造成農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為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現在工業需要反哺農業。[24][25]目前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已經基本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實力。[26]但是,由于面臨各種約束條件,起始的工業反哺農業應以產業支持為主,以政府財政轉移為主導,綜合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培育農業和農村的“造血”功能。[27]目前城市將是工業反哺農業的中心,城市中的企業通過與農業和農村合作方式來帶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民素質提高,并在文化衛生事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方面幫助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反哺手段涉及政策、技術、資金、人才和體制等多種反哺形式。[28]反哺論實際上既是糾正長期以來我國工農業之間和城鄉之間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又是旨在強調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回饋農村以恢復農業自身“造血”功能,實現工農業和城鄉之間的公平競爭與均衡發展。
工業、農業和城鎮的發展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29]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起來的,但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又對帶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30]有的學者強調,今后農村的發展必須向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農產品品質的高級化和深加工要效益,農產品必須走先經過深加工再走向市場的路子,通過獲得高附加值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將發揮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為農產品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農產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業產品;同時,工業的發展也就獲得了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的保障,工農業發展將獲得雙贏的效果,而城鎮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能得到發展壯大。[31]總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的關系。
另外,也有的學者指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也存在非協調的一面,應當關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制約作用,比如工業化、城鎮化都會對土地可持續利用造成深刻影響,農業用地向工業、城鎮建設等非農用地大量轉化,工業“三廢”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等對土地造成了嚴重污染,導致土壤質量下降,這些無疑會對農業現代化構成威脅。[13]這些觀點是從不同角度對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行的冷靜思考,說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既可能存在良性互動關系,也可能存在非良性互動關系,如果人類經濟活動失范或政策失誤,也會導致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值得學界、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理論界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問題進行了比較廣泛深入的探討,許多成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相關問題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基礎。同時,學界相關研究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一個關聯互動的系統,強調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為實施工農業和城鄉協調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此方面研究也存在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涉及面比較廣、存在問題比較多以及研究的多學科性等,研究角度不同使得觀點分歧也比較大,需要我們對各種意見進行客觀的、公正的認識和評價,正確判斷一些研究成果的可借鑒價值,有的研究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進程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有些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第二,中國是一個處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之中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眾多,而土地等農業資源稀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任務異常艱巨,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乃至糧食安全問題,工農業生產與城鄉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來自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等,而且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逐漸轉變的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不同時期的制度和政策對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問題更具復雜性,需要對各種問題進行具體而綜合系統地考慮分析。
第三,雖然學界對有些相關問題做了多視角的有益探討,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踐經驗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一般也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國內有些研究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沒有關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的特殊性,因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需要中國化的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等做出更為科學的解答。
[1] [美]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與擴展[M].戴睿,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美]霍里斯·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吳奇,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3] 史清琪.中國產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A].國家經貿委綜合司.專家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 蔡文英.我國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創新[J].生產力研究,2009,(12).
[5]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6] 一秋.城市化的起源和內涵[J].中國城市化,2003,(1).
[7] 曾賽豐.城市化定義芻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8] 李莉.農村城市化趨勢及其挑戰[J].社會科學論壇,2009,(8).
[9] 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農業現代化[J].農業經濟問題,1999,(10).
[10] 張昌良.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中小城市發展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8,(4).
[11] 趙偉.工業化與城市化:沿海三大區域模式及其演化機理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9,(11).
[12] 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2004,(3).
[13] 屠雪姣,陳多長.工業化、城市化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的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12).
[14] 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美]霍利斯·錢納里,莫伊恩·塞爾奎因.發展的格局[M].李小青,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16] 呂政,黃群慧,等.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與問題——“十五”時期的狀況與“十一五”時期的建議[J].中國工業經濟,2005,(12).
[17] 郭克莎.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18] 孫久文,彭薇.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及其與工業化的關系研究[J].江淮論壇,2009,(6).
[19] 白南生.中國的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3,(11).
[20] 蔡昉.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變化[J].經濟研究,2007,(7).
[21] [美]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施煒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2] 劉天宇,姜彥福.關于我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經濟學動態,2010,(1).
[23] 徐加勝.工業反哺農業——新時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J].理論視野,2005,(4).
[24] 朱四海.工業反哺農業實現機制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
[25] 柯炳生.工業反哺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J].民主,2005,(5).
[26] 羅衛國.工業反哺農業的切入點[J].調研世界,2005,(12).
[27] 周立群,許清正.“工業反哺農業”若干問題述評[J].經濟學家,2007,(2).
[28] 厲以寧.城市帶動農村共同發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3-06.
[29] 林毅夫.中國的城市發展與農村現代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30] 夏春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0).
[31] 許毅,柳文.讓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互動[N].經濟日報,2004-01-19.
F303
A
1672-0040(2012)04-0027-04
2012-03-29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09BJL030)階段性研究成果。
曹俊杰(1964—),男,山東曹縣人,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教授,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三農”問題研究。
(責任編輯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