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100029)張紅林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門診部(100088)袁淑美 馬淑芳
腹針理論認為:在腹壁的不同層面分布著不同的經絡系統,針刺的深度會影響到不同的經絡系統。筆者在腹針的臨床和教學體會中認識到,腹針淺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關鍵。
腹針理論認為:人在母體內是通過臍帶獲得營養的,臍是稟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闕具有向四周和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胎兒出生后,臍帶作為一個廢棄的組織將會在新生兒期干燥脫落,但臍周向全身提供氣血的通道及網絡并未消失,而是隨著營養攝取方式而改變,臍部輸布氣血的功能降到了一個次等的地位并減弱,在新的環境下部分地溶入了新的氣血調節系統,但是,這一固有輸布氣血關系依然存在[1]。由于腹針認為神闕系統有些形成為結締組織,甚至形成為一個痕跡,因此,在針刺中要注意其厚度是極薄的這一特征,在調節深淺上,幅度要小,同時,腹針認為神闕調控系統分布于腹壁的淺層,在針刺深淺上,進針要淺。
中醫認為骨關節病是風寒濕邪雜至合而為痹痛。風寒濕邪傳變的途徑一般是從外入里的,正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治“經”的方法是引邪外出,所以在治療邪氣由外入里導致的痹痛時,原則上是要避免引邪入里。
腹針適應以虛為本的病證。腹針理論認為臟腑、經絡、肢體、器官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當脾腎功能降低后,產生氣血運行減慢,使之不足以輸百脈而達四肢,因而產生骨關節的痹痛。故腹針在治療骨關節病中,針刺深度應以淺為主,寧淺勿深,以引邪外出。
針灸治病的目標是達到陰陽平衡,而陰陽平衡的標志是患者病痛的消失,也就是取得了好的“療效”,故“療效”是檢驗針灸醫生是否將氣機調整好的標志。療效好則說明氣機平衡;療效差則說明氣機未平衡,醫生還要繼續調氣直至出現療效。在應用腹針治療骨關節病中,當療效未出現時,在取穴準確的基礎上,要通過調節針刺深淺來取得療效,往往是越淺療效出現的幾率越高,說明在骨關節病中淺刺技術非常重要,也證明了“神龜生物全息影像分布于腹壁淺層”理論的正確性。
總之,在治療骨關節病的過程中,腹針將進針深度分為天、地、人三部,針刺的深淺,取決于病邪的深淺,病程的長短,臟腑經絡的盛衰,即“病有浮沉,刺有淺深”。筆者僅僅是試圖探討腹針在治療骨關節病中淺刺的理論依據和與療效之間的關系,故認為“療效”是判斷針刺深淺是否正確的絕對的判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