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意為“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后用來比喻來勢迅猛或行動迅速,使人來不及防備”;“掩耳盜鈴”源于《呂氏春秋》,說的是一個人偷鐘怕人聽見,于是捂住自己耳朵偷竊的故事,后來人們用此成語比喻自欺欺人。兩個成語意思相差甚遠,但是最近很多人卻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使用,先看幾個例子:
(1)發改委和信息產業部在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發布了調整后的漫游費上限標準。(《北京日報》2008年2月21日)
(2)此次東航態度卻出奇的好,賠償大有“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4月6日)
(3)為數不少的代理店則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速度,把這張說明書作為“靈丹妙帖”,張貼了出來。(《中國企業報》2009年11月27日)
“迅雷不及掩耳”和“掩耳盜鈴”風馬牛不相及,可是為什么這么多人會如此使用呢?原來這源于央視體育解說員韓喬生一次解說的口誤:“韓國隊隊員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在30米開外一腳遠射,球進了?!边@次口誤成為笑談,并迅速在各大媒體上傳播開來。更有人將“迅雷不及掩耳盜鈴”惡搞下去,擴展為“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頭一棒打鴛鴦戲水淹七軍_……”。一些媒體知道這是口誤,所以在使用它時大多加上引號。有些不知內情的人被媒體使用的口誤成語弄糊涂了,于是網上經常有人詢問是不是自己記錯了。
“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所以能夠迅速蔓延,甚至以假亂真,除了一些作者出于娛樂目的故意使用之外,還有語言學方面的原因??谡`屬于心理語言學范疇,并非有語言障礙的人出現的語言錯誤,而是正常人說話時產生的語言運用上的失誤??谡`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它是人的心理認知的一種外在表現。人們在說話時會將事先儲存在大腦中的心理詞庫提取出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有時會將兩個詞項同時提取出來放到一個結構中,“迅雷不及掩耳盜鈴”是說話者表達“迅雷不及淹耳”的意思時,受到“迅雷不及掩耳”與“掩耳盜鈴”中“掩耳”這個共同要素的影響,將“掩耳盜鈴”附加并糅合到“迅雷不及掩耳”中形成的。這種糅合主要是受到相同詞匯項觸發導致的,并非受到“掩耳盜鈴”意義的影響。正如沈宏非在2010年10月10日的《東方早報》上對這種現象進行的解釋:“解說員解說比賽時,眼睛里看著球員A,腦子里想起了球員B,嘴里說著球員C,實際指的是球員D,觀眾聽的以為是球員E。”由于口誤具有相同的認知心理機制,所以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容易認同別人的口誤,甚至會產生相同的口誤。再加上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它是口誤,不明就里開始將“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當成正確成語使用了,例如:
(4)形形色色的炒家紛紛橫渡瓊州海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亮劍海南。(《城市開發》2010年第2期)
(5)大災之后,一些謠言總是難免,但謠言在華夏大地傳播的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還是令人瞠目結舌。(《世界報》2011年3月23日)
上例中“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并沒有加引號,也沒有什么特殊說明,表明一部分人開始以這種口誤成語為正確成語了。上述現象不僅表明了口誤具有共同的心理機制,同時也提醒我們語言工作者要注意規范使用語言,對于使用口誤語言要加以必要的說明或標示,以免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