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路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特點是: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交互作用中,學生自主判斷、自主反思、自主成長。“非指示性”教學設計根據這一理念進行。“非指示性”教學設計有若干類型,其中適合所有文體的為“通用類”,其下又分出完整型、簡約型和靈活型三種。本文屬于靈活型的教學設計,它突出隨機性、靈活性和創新性,教師根據文本特點、學生特點和課時特點等,隨機應變,并生成創新。比如,筆者可以這樣設計主要的教學步驟: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三讀課文,說說哪些方面寫得精彩;四讀課文,對精彩內容進行賞析;五讀課文,自主提問并自主探究,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六讀課文,積累新鮮字詞和妙語佳句;下課前每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或感受。針對這篇課文,筆者又隨機變換設計方式:初讀課文,說說作品表達的情感;再讀課文,說說作品表達的內容;三讀課文,說說作品寫作的緣由;四讀課文,說說作品寫作的特色:五讀課文,自主提問并探究;六讀課文,美讀成誦;下課前每人說一句哲理性的結束語。如果換成另一篇課文,又可以創生出一種設計。這些靈活性的設計,雖然各有變化,但都體現了“非指示性”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站在學生學的角度(而非教師教的角度)來設計,運用歸納法(而非演繹法)來設計,各個環節之間由低到高,呈現步步提升的臺階形態(而非同一個平面上的簡單重復)。
二、教學步驟
(一)教師激趣導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無數文人為此吟詩作詞,留下了眾多的作品,而蘇軾寫的中秋詞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干百年來傳誦不衰,深入人心。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受“中秋第一詞”的多種魅力。
(二)初讀課文,說說作品表達的情感
每人以自由誦讀的方式初讀課文。要求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體驗,然后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情感,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先在備用紙上寫一寫。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說說。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這首詞表達了郁悶憂傷卻又樂觀豁達的情感。
(三)再讀課文,說說作品表達的內容
每人以默讀的方式再讀課文,要求讀得理性,讀出整體的感知,然后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不能把上一步表達情感的話照搬過來),先在備用紙上寫一寫。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說說。第一步,原來是怎么說的:第二步,小組交流后又是怎么說的。之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面對中秋圓月抒發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兄弟分離的感傷,但又從消極的傾訴轉向積極的安慰。
(四)三讀課文,說說作品寫作的緣由
每人以選擇性默讀的方式三讀課文,要求讀出理解,根據相關話語探知作品寫作的緣由,“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斷”,要求說得準確而全面,表達句式可以這樣:“作品的寫作緣由之一是:___,依據是文中的這句話:___。”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說說。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作品的寫作緣由之一是自己在官場失意不得志,依據是文中的兩句話。一句在序言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一句在文中:“我欲乘風歸去”。前句表明作者在中秋佳節感喟自己不得志,借酒澆愁:后句表明作者想離開自己的現實環境。寫作緣由之二是中秋節不能與弟弟團聚,依據是文中的兩句話。一句在序言中:“作此篇,兼懷子由”:一句在文中:“何事長向別時圓”。
教師可補充蘇軾的其他情況。
(五)四讀課文,說說作品寫作的特色
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為什么《水調歌頭》會成為”中秋第一詞”呢?每人以賞析的眼光自由誦讀課文,“用自己的眼光去賞析”,尋找該詞成為“中秋第一詞”的理由,讓人聽了信服。表達句式可以這樣:“我認為它成為‘中秋第一詞’有以下×個原因,第一是……第二是……”每條要緊扣原文稍作展開。邊思考邊在備用紙上寫下一些關鍵詞。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向全班說說。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理解(也盡可能向有深度或有新意的方向努力),促進和深化學生的學習——我認為它成為“中秋第一詞”,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真。該詞寫的是真實的事情,抒發的是真實的感情。這是成為“中秋第一詞”的前提。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是真實的,沒能和弟弟團聚也是真實的;傷感郁悶的心情是真實的,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真實的。第二,善。作者有一顆善良的心,在遭遇不順時,能用善良的心去安慰自己,并推而廣之,去安慰天下遭遇不順的人。對于生活順利的人來說,讀來也是一種健康美的享受,有利于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美。首先是情節的曲折美。全詞短短95個字,讀來卻曲折有致,如同讀一篇富于情節的小說。作者在詞中真實展示了自己曲折的心路歷程。詞的上闋,先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消極避世,后是“何似在人間”的自我慰藉;詞的下闋,先是“何事長向別時圓”的郁憤,后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所以,這首詞寫作的過程,既是作者的心態自我調整、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讀者的心情受到感染、獲得感化的過程。其次是語言的通俗美。全詞都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語言,讀來易于上口,也易于入心。從開篇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篇末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有通俗之美、質樸之美,這樣就更能夠使作品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更能夠流傳得久遠。
(六)五讀課文,自主提問并探究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更細致地賞析課文,每人以挑剔的眼光誦讀課文,然后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自主探究,尋找答案。要求是“四有”:第一,有疑而問,即提出的問題是值得質疑的真問題;第二,有啟發而問,即提出的問題對自己、對同學有啟發,能借此深化課文的學習;第三,有本探究,即結合文本展開探究,不離開文本想當然地猜測: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每組選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問題和理解,由小組長向全班介紹。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問題和探究,與學生交流。兩個問題,一個是內容方面的,一個是形式方面的。內容方面是:作者說“我欲乘風歸去”,為什么把“天上宮闕”當做自己“歸去”的地方?我的基本理解是:這一方面是實寫,作者對月亮一直懷有好感,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想把那里當做自己羽化登仙的去處,這在作者的《前赤壁賦》里可得到印證,他在寫自己月下泛舟飄然欲仙的感覺時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另一方面是虛寫,作者把“天上宮闕”比為朝廷,他是從那里被貶謫到地方上來的,所以那里是他的回歸之處。只是他又怕那里仍然充滿著幫派黨爭,自己又要被牽扯進去受罪,所以說“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形式方面的問題是:詞也講究押韻,也有韻腳,這首詞哪些字是韻腳,押的是什么韻?我的基本理解是:(先讓學生思考出結果后再說)上闋“天”“年”“寒”“間”,下闋“眠”“圓”“全”“娟”。語音從古代到現代會發生一些變化,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這首詞押的是an韻。
(七)六讀課文,美讀成誦
每人嘗試著美讀,讀出情感和節奏。情感體現在語調的高與低,節奏體現在語速的快與慢。每人邊讀邊揣摩:語調的高與低如何與情感的郁悶憂傷與樂觀豁達相對應?節奏的快與慢如何與詞語之間的停頓一致起來?句子內的停頓又該怎么劃分?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后,參與小組交流,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說說。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一是關于語調。郁悶憂傷處要讀得低沉,樂觀豁達處要讀得高亢。二是關于節奏。一個句子內,以意義的相對獨立為停頓標志,整首詞的停頓應該是:“明月仉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侏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從長久,千里供嬋娟。”
齊讀課文,把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讀完后現場默寫。
(八)每人說一句哲理性的結束語
每人說的話要圍繞該詞何以成為“中秋第一詞”來說,各抒己見,各顯智慧,讓自己和同學聽了都受到啟發。先在備用紙上寫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各組再選取有新意或有個性的向全班介紹。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感受,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一個成功的作品首先是真的、善的和美的,蘇軾的這首詞,三者兼備,給讀者帶來了文學美的享受和心靈美的陶冶。
(九)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我向各位推薦兩篇該詞的賞析文章,一篇是夏承燾的《(水調歌頭)賞析>,一篇是袁行霈的《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蘇軾(水調歌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