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生成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既豐富了教學過程本身,也讓教學帶有某種復雜性和“神秘感”。課堂教學往往因為師生充分的互動而創生一些“意外的精彩”,從而使得教學真正活起來。
幾天以前,筆者聽課時看到一個關于課堂教學的故事,自認為很精彩,所以欲與朋友們分享,也想談談自己的思考。故事是這樣的:
一堂小學二年級的語文公開課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老師精彩的預設和學生給力的配合,都讓這堂課看上去無可挑剔。大概是到了課時過一半的時候,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學生們都敏捷地舉起了小手,想爭取到這次發言機會,這和之前的提問沒什么不同。既然都舉著小手,那就隨便點一個,我想這可能是老師作決定時候的考慮。于是她走到教室中間偏后一點的區域,順手點了一個手穩穩舉起的同學。我以為,這也會和前面問答環節一樣“順利”,不過我好像錯了。那個同學沒有和之前回答問題的同學一樣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而是猶豫了—下,而且站起來也沒有立即回答問題。老師面帶微笑地重復了一遍剛才的問題,我很贊同老師這樣的做法,我以為,這樣的引導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那個同學在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和鼓勵下終于開口了:“老師,我不知道。”這是一個讓老師措手不及也讓觀課者感到意外的回答。活躍的小學生們議論開了,觀課者也小聲“交換意見”。我把注意力繼續轉向老師,看得出她聽到這個答案后一臉疑云,不過她馬上就調整過來,用舒緩的語氣問道:“你不知道,怎么也舉手了呢?”這個時候,我開始欣賞老師果斷的應急處理能力。她沒有直接讓這個同學坐下來終止這個“意外”,而是選擇了繼續追問,我以為,從某種意義而言,她在這個過程中還了我們課堂的真實,一堂公開課的真實。“因為我不想讓其他同學看不起我。”學生底氣不足而且低弱的回答卻讓我覺得分外真實。這個時候老師親切地對那個學生說:“沒關系,雖然你沒有回答上來問題,但是老師知道你在思考,知道你不想落在其他同學后面,老師相信你會越來越棒!”一時間,我為老師及時化解課堂上的意外而贊嘆,也為她能借此進行一次激勵教育而欣喜。
這堂語文課引發了我對“意外”教學場景中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思考,我以為,它至少包括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準確的判斷力。
教學之所以復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有思想、會思考的生命個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的預設,即便再周全,也不可能是點面俱全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動態意味著不確定性。但是,教師可以做的是對課堂教學內容、學情、環境等影響教學活動的相關因素的判斷。這種判斷越準確,越有可能讓教學活動的根基牢靠,也就越有可能成功掌控課堂。從這個意義來講,課堂教學進行之前,需要對相關教學要素進行判斷。從具有判斷的意識到盡可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是教師在這一階段生成教學智慧的必經途徑。
第二,沉穩的應對力。
課堂教學之所以會出現一些“意外”,是由教學的復雜性決定的。巧妙處理這些“意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無法預約的精彩”;相反,被“意外”牽絆,會直接影響教學的進展和效果。當然,這種情況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這是教師形成教學智慧必須接受的挑戰。盡管老師都希望教學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情況進行,但這不免有些理想化的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預設之外的“意外”,也是教學本身包含的東西。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需要應對“意外”時的那份沉穩,正是這份沉穩,才使得教學更有成效。
第三,高超的駕馭力。
如果說準確的判斷是前提,沉穩的應對是依托,那么,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就是保障。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整個教學活動是一個大的動態系統;而就具體的課堂教學而言,每一堂課又是一個小的動態系統。既然是個系統,那么就應該有相對完整性。課堂教學,需要一種持續不斷的駕馭,任何環節上的差錯或者失當都可能成為這個小系統的“瘧疾”。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僅指常態下按部就班式的教學順利進行的能力,還包括非常態“遭遇意外”后巧妙處理,并繼而從新的教學著眼點起步重新駕馭課堂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常態下教學有的放矢,能不能確保“非常態”下教學的有序進行,既是衡量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必要途徑。
第四,慧敏的反思力。
現在的教學不僅強調教師的教前預設、教中創生,也強調教師的教后反思。對于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來講,教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思考失敗的教訓。但是,具有教學智慧的老師不可能對每堂課進行全方位的反思,反思也應該有重點,有主次。用心篩選和甄別反思的內容,并對反思本身作出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這是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可行路徑。
我不知道前文提及的那位老師在這堂公開課后是怎樣反思的,但是,就單單以我的眼見和思考而言,這位老師已經走在了智慧型教師成長的道路上。其實,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并沒有那么高深莫測,平時課堂教學中處處可以彰顯智慧,也處處可能生成新的智慧,這需要教師具備上述四方面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身臨其境式”地走進教學,“隔岸觀火式”地走出教學,讓智慧源于教學實踐,又高出教學實踐。在實踐與理性的相互融合中磨煉智慧,生成智慧,做真正的智慧型老師,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擁有的職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