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師說,中小學教材已經有好多次修改了。但每一次的修改都不能讓我們滿意,甚至感覺它越來越離譜。從何說起?就從我們的負擔說起。教材由原來的小開本變成后來的大開本;又由后來的大開本變成現在的“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其實內容和形式都沒有多大改變,主要的就是增加了篇幅、練習和難度。這不是加重我們學習負擔是什么?所以我認為,要想給我們減負,首先應該從教材開始!
拿現在高中階段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來說吧,必修共五冊書,要求在不到一個半學年內完成,基本每學期要學習兩本書,內容包括“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選修教材也安排了五個系列。由于高三普遍面臨復習迎考,實際都是在不到一學年的時間里完成“選修”的。特別指出的是,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修教材是不切實際的,一般都是老師或學校包辦代替。這樣,“選修”也就成了“必修”,無意中又增加了我們的負擔!
其次,教材還在設置和要求上存在著高和難的問題。按理說,所選課文都應該切合我們的實際,讓我們容易接受和感興趣,然而,新教材似乎并沒有考慮這個原則問題。比如,依然選中魯迅的《拿來主義》(必修4),針對“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等語,現代學生就無法理解:向國外展示中國國粹,是正常的國際文化交流,有什么不好?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拿來嘲諷?還有,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占了將近一半。這是否妥當,姑且不論,但我們普遍不喜歡文言文則是客觀事實。更為甚者,這些文言文接二連三地要求整篇背誦,我們就是整天什么事也不干,背熟都很難。
此外,喜歡在一些知識點上有意無意搞“折騰”。比如,有些字不該多音多用卻標注多音多用,人為制造復雜;有的文章里依然沿用繁體字,讓人無所適從;《師說》(必修3)中“或師焉或不焉”,“不”注釋里注音f6u,通“否”,但意思還是“不”的意思,這樣轉彎抹角有必要嗎?語文的主要功用在于交際,教材應該力求簡單、直接、實用,如果“折騰”多了,我們肯定會承受不起,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我非常體諒編寫教材的專家學者的良苦用心,也非常理解作為教材與學生的中介者——老師們的苦口婆心,但是,如果無視我們的負擔問題,那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建議教材編寫者一定要變換角色,多站在我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現在我們是個什么狀況呢?可以說都是“雜家”,每學期要學習十幾門功課,如果每門功課的教材都按“專家”的思維、要求設置,那我們不堪重負是必然的。只要為我們多想想,編寫的教材離我們近一些更近一些,才能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編后語:學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對的。但起碼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例如關于《拿來主義》的論述。代表了一部分學生的看法。老師們在教學時如果能抓住這些問題。就真正做到釋疑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