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路
大多數八年級學生對蘇軾屢遣排擠,仕途坎坷,宦海飄搖的情形所知甚少,對蘇家二兄弟從小一起讀書長大的手足之情一概不知,因此理解這首詞的感情并準確恰當地朗讀這首詞并非易事。基于這一認識,我設計了“五讀法”教學流程:創設情境,詩意導入一初讀課文,原始體驗一合作學習,讀懂詞意一快速跳讀,概括畫面一感情美讀,再現畫面一玩味賞讀,串寫詩歌。
第一環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氛圍中,使他們初步了解蘇軾創作此詞的背景,在詩意盎然的氛圍中美學詩歌。第二環節讓學生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讀這首詞,讀得不好沒關系,因為朗讀中缺陷暴露得越多,這節課中朗讀方面的收獲就將越大。這樣才能體現這堂課從“不會讀”到“會讀”到“讀得好”的過程,實現古詩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理解促進朗讀,以朗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第四環節先讓學生聽鄧麗君演唱的《水調歌頭》,然后讓他們設想,如果讓他們為這段音頻配上合適的畫面,制作四張幻燈片的話,會以什么為內容。培養學生從詩歌中篩選信息、錘煉語言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味到詩歌的抒情是要有所依托的。第五環節,在學生概括出“把酒問天”“起舞弄影”“輾轉難眠”“翹首祝愿”的幾個畫面的基礎上,讓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假想自己就是此情此景中的蘇軾,不受拘束心無旁騖地美讀這首詞,既為背誦這首詞作準備,又讓學生在美讀中展開想象。第六環節,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串寫詩歌”,寫畢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
二、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詩意導入
九百多年前的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山東密州,皓月當空,銀輝遍地。北宋中期文壇上最有才華的詩人、文學家蘇軾正面對這一輪多情的圓月,心潮起伏。他想起了小自己三歲,自幼與自己一同讀書,一同成長的弟弟蘇轍。他喝了整整一夜的酒,在酩酊大醉中,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詠中秋詞。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蘇軾,去感受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原始體驗
詞又稱曲子詞,在古代每首詞都配有相應的樂曲,是可以唱的。今天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暫且先不唱這首詞,我們還是先來讀一讀吧。
1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在小組中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式自由放聲朗讀。其中一人朗讀時,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到認為不合適的地方就指出來,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也混在學生中間出聲朗讀。
2 學生齊讀并請學生自己點評他們的朗讀。
3 教師說出自己的聽后感受,必要時舉一些例子和學生一同討論哪些句子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合作學習,讀懂詞意
其實,要想準確把握一首詞的朗讀基調,首先要了解這首詞的內容和詞人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教師補充相關背景資料: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熙寧四年,蘇軾因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合,處處遭受排擠和打擊,政治上很不得志,于是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熙寧七年,剛剛在杭州任通判期滿的蘇軾,為了能與從小與自己一同讀書一同長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蘇轍(時任職于山東濟南)近一點,主動要求調往青島附近的密州。直到熙寧九年,這對離別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見上一面。
而后形成較為一致的答案,大致如下:
上片:望月問天,抒發詞人的身世之感和矛盾心理。
下片:寫月的移動,抒發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思想感情:表達了詞人由心懷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四)快速跳讀,概括畫面
剛才老師曾經提到,在古代詞是可以用來唱的。2008年由一代歌后鄧麗君演唱的《水調歌頭》伴隨著“神舟七號”飛上太空。現在我們再次來聆聽這首美妙的歌曲。另外,如果今天你學了這首詞,愛上了這首歌,準備去參加市里的演唱賽,要給這首歌配上四張幻燈片作為背景,你們覺得該選些什么畫面呢?你們可以用四個四字短語概括這四個畫面的內容嗎?
教師預設:把酒問天、起舞弄影、輾轉難眠、翹首祝愿。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這四個畫面都可以從蘇軾的角度,以蘇軾為主體加以概括。
(五)感情美讀,再現畫面
在全體同學的努力下,我們成功地概括了這四個畫面。現在請同學們一邊想象這些畫面的內容,一邊無拘無束地再讀這首詞。
師生一起有感情地美讀這首詞。
教師針對學生的朗讀作適當引導,如:整首詞是“兼懷子由”的,所以語速要慢一些,感情要深沉一些,讀到“何似在人間”時要讀出對人間的喜愛和內心的釋然。
(六)玩味賞讀,串寫詩歌
讀得真棒!聽著同學們的朗讀,我覺得我們大家似乎都成了九百年前月光下的蘇軾,正望著天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同學們,現在請大家回到現實中來吧。還記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個將圓未圓的月亮嗎?也就是在“丙辰中秋”——七年之后,蘇軾被貶至更遠的黃州。雖然此時子由仍不在身旁,但是就在不遠處的承天寺,有一個和他一樣被貶的閑人張懷民,于是他寫下了另一篇與月有關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老師在理解欣賞這篇文章之后,以“心情”為話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時值冬初,寒意森森,作者“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于是“欣然起行”。在興奮愉悅之中,又“念”及“無與為樂者”,表現出孤寂之感。在“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之后,知道“懷民亦未寢”,這讓作者心中更加高興。于是兩人“相與步于中庭”,在月光下漫步,心情是多么的恬靜愉悅。“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是作者筆下的月夜美景,也是作者寧靜美好心情的寫照。然后作者輕輕地感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寥寥數語意味深長: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復雜的情感,盡在其中。
同學們,像這樣用“寫”的方式,按照課文的表達順序,簡潔地串講、介紹、評說、欣賞課文的寫法,我們把它叫做“串寫課文”。一個人如果有了“串寫”文章內容的能力,就有了高層次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今天,我們就試著用“串寫”的方式,來欣賞這首詞。如果你覺得全篇串寫有一定的難度,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兩個畫面來寫。
學生在課前發放的備用紙上串寫,然后交流。
教師展示自己的串寫。
教師小結,全班再次吟詠這首詞。布置作業:1,背誦這首詞。2,把課堂上串寫的內容修改后整理到自己的作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