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當評委,在一所中學里聽了一節高二的語文課,感觸頗深。在這一節語文課中,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著課本上的內容,下面的學生坐姿端正,按照老師的要求記筆記,回答問題,波瀾不驚的一節課很快上完了。下課后我問旁邊一個認真記筆記的高中生:“你喜歡語文課嗎?”他看看我,吞吞吐吐不敢說。我鼓勵他,他才說:“嚼過的面包,您覺得有味道嗎?”
聽完這句話,我陷入沉思。盡管最終沒能當上語文老師,但是我對語文的興趣是濃厚的。我對語文的興趣離不開我的語文老師劉老師。劉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充分體現在他的課堂上。還記得講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劉老師請了師大音樂系一位琵琶老師現場彈奏。在我們新奇的目光中,白玉般的手指或輕攏,或慢捻,或抹,或挑,一連彈了三首民樂。感覺那堂課不是在上語文,而是音樂鑒賞。學生的目光總是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劉老師的課堂總能抓住我們的心,就是因為他挑起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進入時空的場景,感受語文的美。
寫作課是很多高中生的夢魘,一篇文章東拉西扯,一節課也寫不上幾個字。劉老師的寫作課卻是我們的最愛,每次寫作課劉老師都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青年文摘》《讀者》等雜志與我們分享,要求我們看到好的句子就隨手摘錄下來。有些同學遇到好的文摘,也會主動帶到班里與同學分享。寫作課沒有強迫性的寫作,只有同學們沙沙的翻書聲和小聲的交流。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班在作文比賽中獲得全校第一名,班里出了好幾個小通訊員。現在想想,正是當年累計下來的良好閱讀習慣,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培養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現在有一些同學抱怨作文不好寫,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時看書少,缺乏素材的積累,一到寫作課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所以我們在閱讀文章時一定要把好的名言、警句等都摘錄下來,積少成多、融會貫通,這樣長年累月的積累加上自己的不斷練習,寫作水平自然而然會有所提高。
另外,劉老師還要求我們看書要細致,作者的簡介、詞語的注釋、課后的練習都不能放過。他常常出一張卷子把本節的重點以提問方式羅列出來,讓我們帶著問題自己找答案,這就督促我們必須仔細看書。有時候針對一個問題我們要反反復復讀四五遍才能找到答案。等我們把題目做好后,他也不給標準答案,而是和我們一起討論和研究。高中的課堂,固定的答案很容易禁錮我們的創新思維,但在他的課堂上,我們暢所欲言,思考什么答案更適合,怎么回答最貼切。就在這開放的課堂上,我們不僅獲得了知識,也收獲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是每個學生的天性,標準答案只是某一部分專家的固定答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的核心。
思考今日的高中語文教育,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情境中,發現文字的魅力,去細細品味經典,而不是僅僅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要求背誦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