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遙中學是一所具有革命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學校,原校區坐落在平遙古城東南,與城墻上的魁星樓相對,文廟是學校的主體建筑,里面供奉著先賢孔子。2003年,學校搬遷到古城東側,成為規模宏大、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學校。學校通過專題教育、主題活動、典型引路、制度約束等途徑,培養了一批“愛生、敬業、樂教”的教師隊伍。語文學科組現有特級教師三名,團結帶領成員,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大力實踐具有平遙中學特色的“問題引領,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校本課程開發、作文教學系繞性訓練、選修課程設置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下面介紹一下我們的《三國演義》選修課。
一、選修經典,大膽創新
我們用的是蘇教版教材,在確定選修內容時,我們作了認真的思考,感到如果不能選擇一部名著來深度閱讀,總是一種遺憾。經過反復斟酌,我們最終確定了《三國演義》。
初中學段,學生因文言閱讀能力較低,或升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很少完整閱讀過《三國演義》。我們感到有必要指導學生認真研讀這部名著。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做了大量充分的閱讀準備工作。我們選了很好的版本,通讀了全文,為獲取豐富而感性的認識,作了大量的批注,因為只有這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才會有以情激情的打動,才會有以智引智的教學樂趣。不僅如此,我們還閱讀了前人浩繁的評點資料,以好中選優、優中選宜的原則,將精辟而適當的前人評點記錄下來,存入電子文檔。這個工作,是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之前的重點工作。
在選擇古人評點的工作中,我們還將自己的批注錄進文檔。這一做法向學生展現了老師的成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評注熱情。
此外,我們還查找了表現“三國”故事的不同藝術作品,如評書、戲劇、連環畫、影視劇、動畫片等。我們利用這些豐富的素材,作新的拓展。
二、學習古代評點。學會評點閱讀
古人評點式閱讀方法,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寶貴文化遺產。正如學者林崗在《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中所說:“評點形式本身是深含中國文化意蘊的文學批評形式……評點形式體現批評對文學文本的全面接觸、感受、領悟與評價……中國明清小說評點就像名勝古跡游覽的導游,帶你遍歷山川奇景秀麗風光的奧秘;這位導游忽古忽今,忽前忽后,你走到哪里,他解說到哪里。”《三國演義》“會評本”收錄有毛宗崗、李漁、李贄、鐘伯敬四大家的評點,有回前總評、回后尾評、回中夾批,有事件評論、人物褒貶,也有藝術手法的指要。可以說,就《三國演義》而言,不讀古人評點,就不可能讀得透,也不會讀得深。
在教學中,我們用多媒體顯示教師精選的評點。教師提前告訴學生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對評點內容主要是欣賞,還要摘錄經典的評點。實踐證明,在介紹五六回內容后,學生就基本掌握了評點的方法,積極地參與到評點中來了。
我們的目標是欣賞、學習古人的評點技巧,獲得方法,最終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對現代文的學習中來。因此在開展一段時間后,就作一次遷移訓練,選擇一篇優秀的現代文,讓學生仿照古人的評點讀書方法,對文章進行批注,教師批閱后,在全班展示學生的批注,以作進一步的激勵。
三、學生說評書。照樣能精彩
評書是我國優秀的曲藝種類,有悠久的歷史,深受人民群眾歡迎。關于三國故事的評書,資料十分豐富。我們選擇了精彩的故事段落,用了著名評書藝術家袁闊成的評書段落,先讓學生傾聽欣賞,然后讓他們模仿。袁闊成在說“張飛怒打督郵”一段時,對原作進行了大膽的改動,使得故事更加圓潤,情節更加跌宕起伏。名家說得聲情并茂,學生聽得如癡如醉,一下子激發了學生說評書的熱情。剛開始,學生反映記不住內容——實際上,準確地說,是記不住“原句”。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將內容轉化為“情景”。說評書不是背臺詞,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說眼前生動的“情景”。學生嘗試將內容轉化為連貫生動的“情景”后,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有的學生甚至能夠創造性地說評書了。
我們在班級開展說評書活動,又在年級開展了說評書大賽,評出了優秀選手。生動地將故事講出來,本身就是作文訓練的極好方式,也是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極好方式。我們的做法深受學生歡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晉中教育網對我們的做法進行了采訪報道。
四、欣賞各種藝術。培養高尚情趣
除評書外,《三國演義》中的插圖、《三國演義》連環畫、《三國演義》郵票、《三國演義》戲劇、《三國演義》動畫、《三國演義》影視……這些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為我們開展專題教學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如在戲劇方面,我們選擇了京劇《蔣干盜書》,讓學生領會戲劇的表現形式、臺詞的加工創造、劇情的改編。觀看后,還引導學生閱讀了黃裳的《論蔣干》這篇論文,加深了對戲劇表演的理解。
學生在學習張飛長坂橋喝退曹軍這段內容時,既欣賞了戲劇,也觀看了影視作品,對不同藝術形式的長處和短處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夠認識到語言藝術是表現力最強的藝術,從而更加樂意閱讀原著,對影視劇改編名著有了理性的認識。
作品插圖、連環畫和郵票等,是開展美育教育的極好素材。學生通過這些作品的欣賞,明白了美術形式在選擇表達內容時,十分重視重要情節,十分注意選擇“意義包容最豐富”的時刻。這些素材的欣賞既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趣,又再一次激發了他們閱讀作品的興趣。
五、三思情、義、智,善惡是非要分明
中華民族崇尚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在《三國演義》中有豐富的表達。不僅有正面人物的表現,也有反面人物的襯托?!度龂萘x》可以說是一部德育教化小說,我們在閱讀作品時,十分注意在思想道德方面對學生作正確的引導。
在這方面,我們尤其強調情、義、智三個方面。諸葛亮為劉備“三顧”而出山,是為“情”所動。劉、關、張結兄弟,是“義”字當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是“智”之所用。相反,馬謖失街亭是“不智”,呂布有三姓是“不_義”,曹操殺徐州百姓是“無情”。學生在欣賞《三國演義》的同時,培養了正確的善惡觀和是非觀。一名學生在讀后記中寫道:“品讀《三國》,讓我們站在古典文學的高度,借助一段被放大與潤色的歷史,從一個個個性十足的人物中去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我們擁有智慧人生?!?/p>
在《三國演義》選修課中,我們與學生一起接受道德的洗禮,這也是我們的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