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可以視為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從而闡發道理或者價值觀。在官員講話或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會講故事,不但能夠使自己的發言變得生動起來,避免冷場,而且讓人覺得親切、真實可信。講故事和舉例子不完全相同,舉例子一般是直入事情本身,以簡單和基本事實元素為基礎的故事則有細節、有描寫、有渲染、有夸張,起到引入意境、滋潤情感的作用,從而為提升理念奠定基礎。在官員講話和發言中舉例子是經常的,也是基本的,講故事是少見的,需要高手才能完成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過,講故事就是講世界上通用的一種語言,不無道理。
好的故事不但能夠抓住受眾的心,還能夠把深奧的道理說得很明白,讓聽眾能夠過耳不忘,流傳廣泛,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當年,孫中山在廣東大學(即中山大學)發表演講,談論三民主義。當時禮堂小,聽講的人多,通風不夠,空氣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較差,顯得比較疲倦。孫中山看到這種情況,為了提起聽眾的精神,改善場內的氣氛,于是巧妙地講了一個小故事:“我小時候在香港讀書,見過有一個搬運工人買了一張馬票,因為沒有地方儲藏,便藏在時刻不離手的竹扁擔(給人挑東西用的)里,牢記馬票的號碼。后來馬票開獎了,中頭獎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扁擔拋到大海里去了,以為從今以后就再不用靠這支竹扁擔生活了。直到問及領獎手續,聽說要憑票到指定銀行取款,這才想起馬票放在竹扁擔里了,便拼命跑到海邊去,可竹扁擔連影子也沒有了……”講完這個故事后,聽眾當中議論紛紛,笑聲、嘆息聲四起,結果會場上的氣氛—下子活躍起來,人們的情緒都很振奮。于是,孫中山抓住時機,緊接著說:“對于我們大家,民族主義這根竹扁擔,千萬不要丟啊!”很自然地又把話題扯到了原來軌道上,讓聽眾。下子有醍醐灌頂之感。
很多人在發言的時候,習慣套話、大話、空話,就是不會講故事,不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也不能傳達出心中的感動。尤其是在提問者提出的問題比較重要或比較尖銳的時候,講故事比講道理或者空泛的闡述經驗更有說服力。
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做客新華網,其間有網友問:“溫總理,您好!政府對醫療制度已進行多次改革,但看病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政府在這方面會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嗎?”溫家寶總理在回答的時候,不但闡述了政府所做的工作,還以桂希恩醫生的故事來進行說明。他說:“我認識的醫生不是很多,但是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想在在線訪談上宣傳—下他。他是武漢大學附屬醫院的桂希恩教授,是防治艾滋病的專家。他為了調查艾滋病的情況,走遍了祖國各地,甚至因為一些誤解而受委屈。但就是這樣一位醫生,許多艾滋病病人把他當成朋友。”
“我到他家去過,艾滋病病人到他家里吃飯,他們同桌吃飯,在他家里留宿,他們夫妻兩個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讓艾滋病病人睡。有一件事情我尤為感動,他有一次帶二個護士去給一個村的居民進行血液抽血化驗,護士不小心把自己的皮膚刮破了,他心里十分不安,很快就讓醫院給這位護士檢查,當發現沒有問題的時候他放心了。但從此以后,成千上萬的抽血化驗都是他自己來做。我們需要這樣的醫生,需要這樣的醫德。我們不僅要搞好制度建設,而且要推崇高尚的醫德風尚。”
溫總理通過講桂希恩的故事不僅為網友解疑釋惑,而且在情感上樹立一個可親可敬的好醫生的形象。
好的故事,不一定很長,也許就是一兩句話,但就是這一兩句話卻會讓人感覺親切、可信,—下子拉近了雙方之間的距離。好的故事也不僅在平常時可用,在處理公共危機時也可以用。
2011年7月28日,溫家寶總理在溫州“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現場會見了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在開場白中他說道:“記者朋友們,今天我來到這次鐵路特別重大事故現場,給遇難者獻了花圈,表示對他們的深切哀悼!剛才我到醫院去看望了傷員,又同遇難者家屬見面。此時此刻,我的心里很悲痛,愿意借這個機會同各位記者見面,講一講我心里的話。我們不要忘記這起事故,不要忘記在這起事故中死難的人。這起事故讓我們更警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建設都是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這段時間,我生病了,11天在病床上,今天醫生才勉強允許我出行。這就是為什么這次事故發生第六天我才來。”溫家寶用故事的語言和情感所作出的解釋不僅令人信服,還打動了很多人的心。
講故事的這種表達方式值得我國當下許多官員和發言人學習。在2011年上海世博會美國館的宣傳短片中,美國人用了三個故事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美國精神,而沒用一個理性的詞語,可以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許多到美國館參觀的人,看了這三個故事都非常感動。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泱泱大國并不鮮見,我們卻很少注意到并表達出來。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說:“你們發生了很多偉大的事情,卻沒有用講故事的語言講出來。”官員和新聞發言人學會講話學會講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