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筆者所在單位參加朗誦比賽,有幸請來張家聲先生做指導,方知朗誦里實有大學問。但承張先生指點不過短短十余天,只能得到一點感性的認識,還是入不了朗誦的門。近日細細讀了張海燕所著《經典詩文臺詞朗誦技巧》一書,才算是窺到了一點關于朗誦的門道。
簡單地說,這是一本教你朗誦詩文并獲得口頭表達能力的書。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論色彩,而著重于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著重于具體朗誦篇目的指導。以下就本書的重點內容簡略地談一談。
關于朗誦的方法。開篇“朗誦基礎”一章,講的是“發聲方法”“共鳴控制”“吐字歸因”,教朗誦者掌握呼吸、發聲、共鳴、吐字方法,使聲音呈現出強弱、高低、剛柔、明暗、虛實的變化,以適應作品朗誦的需要。這些是朗誦者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針對不同的文體,作了具體的方法指導。如“演講詞朗誦”一節,以林肯的經典演說詞《葛底斯堡演說》為例,從理解稿件、技巧運用、根據文體特點選用表達方式等方面詳細地分析了演講詞的朗誦方法。這種分析細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關于朗誦的技巧。專辟“朗誦表達技巧”一章,說的是更具體的朗誦技巧,比如運用“重音”“停連”“語調”“節奏”“模擬”“顫音”等等。難得的是,這些指導并不空泛,而是具體、可感。其中“語調”一部分,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句子為例,以二維坐標圖的形式,剖析了五種基本的語勢形態。“詩句‘夕陽無限好’,‘夕陽’從中間3度起,‘無’字到達5度,處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來,整個句子的語勢呈中間高,句頭、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態”,此為一例。通過圖文對照,讀者—下就明白了這句詩該以何種語調起勢,之后又如何變化,如何根據文字及其蘊含的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這樣細致又形象的指導,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但朗誦與朗讀不同,它要求的不僅僅是方法與技巧,所以本書還講到了體態語。這部分概括地說,是指導朗誦者根據朗誦場合、自身氣質、朗誦內容選用恰當的服飾,采取適宜的站姿、行姿、手勢動作,輔以適當的表情,傳達自身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增強朗誦效果。這部分同樣注意結合朗誦實例進行分析。如“面部表情”運用以散文《聽潮》中的句子——“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為例,作了如下分析:“這段話是在大海咆哮的語境下說的,朗誦時可以根據內容來調整表情;有戰鼓、金鑼敲響時驚喜和振奮的表情,有吶喊、叫號時凄厲的表情……最后朗誦到‘混戰’起來時,眼睛微閉,眉頭緊蹙,面部緊張,以示聲音的混亂與場面的嘈雜。”這種準確的分析相信正是本書的讀者們急需的。
在系統的理論指導之外,本書還收錄了大量適宜朗誦的篇目。有古詩、現代詩,也有古文、白話散文、寓言、話劇對白等等,各種文體皆備。對于《再別康橋》《海燕》這樣的經典篇目,均有數百至數千言的朗誦指導;其他篇目,也有簡練的朗誦提示。這對于朗誦初學者是極為有用的。
本書雖然是藝術類考生和朗誦愛好者學習朗誦的指導用書,但筆者覺得,一線語文教師們也應好好地讀一讀。眾所周知,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條捷徑。現在的語文課堂雖然不可謂不重視朗讀、誦讀,但據筆者所親歷的數十節語文課堂來看,語文教師們的示范朗讀大多數是不過關的。大多只是做到了正確、流利,甚至有感情都做不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即便做到這三點,也還是遠遠不夠的。能通過朗讀或朗誦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進而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獲得對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層次認識,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語文與審美素養,這才是語文課最終的教學目的所在。這本《經典詩文臺詞朗誦技巧》當可為這個目標的達成提供一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