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問題不是出在梢上——教學上,而是出在根上——評判上。具體地說,是指中考、高考大規模的作文閱卷。
先看評卷時間。以一個七萬份左右的中考試卷為例,一般要選四五十名精兵強將在七八天內評完。以七天計算,每人每天需評250份。以一天10個工作小時計,平均每人每小時需評25份,若60分鐘里馬不停蹄地干,每一份卷子也只有兩三分鐘的時間,這還不算評卷中的喝水、如廁等等。所以,毫不夸張地說,評閱作文時評卷老師根本來不及多想,許多老師形成了只要粗略一望,就大體可知,必要時再仔細看看,一個分數就打上去了,這不是什么秘密。
每一篇考場作文的分數,便是這樣評判的產物,而這“粗略一望,大體可知”的機械化作業,便是參加評卷的老師們總結出的一套應付這種評卷辦法的辦法,然后又用此辦法去教授學生如何應對評卷老師。
第二是沒有專業、固定的評卷隊伍。每年中高考的閱卷隊伍,都是臨時組織,臨時指派,很不固定。大體是,今年誰送的高三、初三,誰就去參加閱卷。中高考閱卷工作,畢竟不同于平時的小測驗,不同于平時的作文批改。趕時間、爭速度,危害極大。
還有評卷體制的問題。多年來,作為中考、高考這樣大規模的評卷工作,除了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的具體人員之外,遠遠沒有像教學工作那樣受重視。若把中學的教育過程分成教學、考試、評卷、招生、錄取這樣幾個環節,評卷工作屬于當中最薄弱、最沒有被重視的一個環節,更談不上對它的研究了。
教學工作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包括前期的教學準備和最后教學成績的考查驗收,而評卷這一環,好比產品的質量檢測。這“質檢”部門對于教學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俗稱“指揮棒”。 “質檢”部門是怎樣的標準,前期的“生產部門”——教學工作就會怎樣去操作。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中高考的作文這樣評,平時的期中、期末作文自然也都照著這樣的標準去評,作文教學也會按照這樣的套路去進行。學生被這樣長期訓練,早已形成一套作文的“習慣動作”,思維已經形成一套固化的模式了,只要一說作文,就會有一套標準的程序,就會蹦出一串標準的套路,就會說出一堆現成的套話來。而這,還真的不能怪他們。
特級教師吳非在他的《通過封鎖線》這篇文章中,也表示了他的無奈。當回答“到了高三你怎么教作文”這個問題時,吳非寫道“我就列舉十來條俗招,比如最好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心段落放在什么位置最宜,怎樣寫好一段漂亮話,哪些修辭方法容易引起注意,引用什么人的話比較有分量……”“我平時倡導學生‘自由地寫’,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們一些應試技巧,不得不教他們一些俗招,以幫助他們通過‘封鎖線’?!痹凇蹲魑慕虒W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一文中,他認為現在“應試作文橫行課堂”,目前中學作文教學應試傾向比較嚴重,教師過早地按照應試作文路數來教寫作,這也是作文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他說,有高考閱卷經歷的教師都知道,高考作文評分受各種條件限制,具體操作和正常的教學有相悖之處。他還舉了一個教師教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通吃”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開頭只要會說一句“屈原向我們走來……”就能啟發學生敷衍成文,簡便易學。學生寫作文到了如此天地,真叫人欲哭無淚。
由此說來,作文教學問題的癥結主要不在教學方法上,廣大語文教師不是不愿意改革作文教學,而是不敢“以身試法”。中考、高考這種大規模的考試閱卷,實際上不僅是如何科學地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評判,而且更是在如何昭示以后的教和學的大問題。正視并且糾正目前作文閱卷中的問題,消除它對教學的負面影響,已經到了應該深入研究、認真審視并且加以糾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