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緣起】
自2008年起,名著閱讀成為江蘇省文科生的高考加試內容,2009年開始計入總分,因此,名著閱讀已成為文科生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由于課時緊、內容多的緣故,一般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然而,筆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學生對《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小說的自主閱讀興趣,遠遠超過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主要原因是,魯迅小說語義豐富,主題含蓄深刻,不易看懂。
筆者忖度,學生之所以有上述想法,是因為對魯迅其人和創作小說的思想緣由不了解所致,而能反映魯迅思想演變和創作動機的《(吶喊)自序》一文,無疑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對魯迅及其小說的隔閡,然而,不知何故,蘇教版并未收錄此文,那么補上這一課便成了必然的選擇。
【教學準備】
課前,交給學生兩個任務:一是全書的閱讀,即利用課前一至兩周時間,粗讀《吶喊》中的所有篇目,初步了解小說的基本情節和主要人物性格:二是筆頭作業,寫出對魯迅的認識和閱讀過程中感到疑惑的地方,字數不限,形式不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要想真正理解魯迅及其《吶喊》,就必須從其序文入手。因為序文往往交代寫作的緣由和經過。先生一生很少談及自己的創作,偶有所作,便彌足珍貴。因此,《(吶喊)自序》就是我們解讀先生小說的一把彌足珍貴的鑰匙。老師將同學們提的問題歸納為三個主要問題,這堂課我們就來共同討論。
二、教學活動
問題一:魯迅先生為何會走向文藝創作的道路?
師:記得一位文學前輩曾把小說分為兩類:一類是“寫實的”,另一類是“回憶的”,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研究者認為,“魯迅小說創作常常是他心理活動和自身靈魂的直接投影”,或者說“魯迅的小說將自己的內在世界外化得最誠實、最深刻、最豐富”,這些論斷都可以從魯迅說的“寫夢”“回憶”里找到依據。請學生齊聲朗讀《(吶喊)自序》第一段,思考一下,文中的夢具體指的是什么?魯迅年輕時代做了哪些夢?
生:“好夢”在該文中是一種比喻說法,是魯迅年青時救國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為在當時的理想未能實現,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夢幻一般,所以稱之為“夢”。從文中看,先生年輕的時候做過三個夢:第一個,離開故鄉到南京求學。第二個,離開祖國到日本學醫。第三個,棄醫從文,用提倡文藝來啟發人們的覺悟。
師:少年時代的魯迅遭受過兩次重大的人生打擊。一是祖父周介孚因科場作弊案入獄,年少的魯迅避難于鄉下:二是父親因生病被庸醫所害,家道中落,感受侮蔑。請一位同學將相關文字讀—下。
(生讀,從“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到“……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從“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到“…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師:避難于鄉下的經歷,使先生有機會接觸了農村社會和勞動農民,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這段生活經歷為他以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等。而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年僅12歲的魯迅不得不在四年的時間里,幾乎是每天出入當鋪和藥店,飽受歧視和侮蔑。這段經歷深深地刺激了魯迅的思想,使他“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并開始憎恨自己熟識的本階級,從而萌發了強烈地反抗情緒,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這樣魯迅就到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洋務,做起了他的維新報國夢(實業救國),希望通過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報效國家。
師:科學救國,幾乎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歷史道路的起點。以上是第一個夢產生的兩個動因。那么第二夢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破滅的?
生:動因主要有三個:(1)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2)希望平時用醫學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3)戰時“便去當軍醫”,無論平時戰時都可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生:破滅的原因,書上是這樣說的:“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先生便有了這樣的認識:“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于是先生決定棄醫學文。
(師提議:齊讀這兩段話。)
師:是的。幻燈事件,使魯迅深深地意識到中國人更缺乏的還不是強壯的體魄,而是健全的精神。于是,魯迅轉而深沉地思索著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問題。他認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藝”。終于在1906年春終止了仙臺學醫,回到東京從事文藝事業。在東京,他遇到了一生的摯友許壽裳。據他回憶說:“在日本東京,他們之間常常談及三個關聯的問題:(1)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2)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甚至把它貼于床前,朝夕相看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關于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強烈地反映了他推動中國社會改革的要求,奏響他一生創作主題的主旋律。
師(小結):魯迅的三個“夢”是連續性的,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產生的基礎,并隨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第二個夢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而推動夢一個接著一個產生的原動力,就是貫穿于先生一生的憂國憂民、追求真理的精神。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魯迅到日本仙臺作的《自題小像》中得到進一步論證。
(請學生們飽含深情地齊聲朗讀這首詩。)
師:先生在詩中表達了對于祖國命運的深切關心與憂思,流露出他對于廣大人民在封建統治下愚昧、不覺悟的憤慨和焦慮,抒發了心中的某種寂寞,同時他還立誓要為祖國的復興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問題二:魯迅創作小說的基本模式和共同特點是怎樣的?
師:應該說,幻燈事件對魯迅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使他終生無法擺脫。細心的學生在閱讀魯迅小說時,有沒有發現,“示眾”,即“看”與“被看”的人物關系,是魯迅小說的基本模式!
生:經老師一點,我想到了《孔乙己》中的“被看人”——孔乙己,看客——咸亨酒家的“短衣幫”。“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
師:何止《孔乙己》,許多小說都是如此。大家一起找找。
生:“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i頸部都伸的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藥》)
生:“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阿Q正傳》)
生:“‘好!!!’從人叢里便發出豺狼一般的聲音…”(《阿Q正傳》)
生:“霎時間,也就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禿頭的老頭子之后,空缺已經不多,而立刻又被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補滿了。這胖子過于橫闊,占了兩人的地位,所以續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層,從前面的兩個脖子之間伸進腦袋去……”(《示眾》)
生:“于是他背后的人們又須竭力伸長了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示眾》)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魯迅小說的共同特點有哪些?請同學們朗讀魯迅與金心異的一段對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同學們能從這段文字中找到先生創作小說的三要素的共同特點的嗎?請結合具體例子說一說。
師(小結):先生關于“鐵屋子”的比喻,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社會的黑暗濃重和國民精神的麻木有了深刻認識。他曾經說過“在中國連搬一張桌子也要流血”,更何況啟蒙、改革?先覺者的主張,往往不為周圍的人們理解,這是寂寞的根源,也是改革者的悲哀之處。對這一點的認識,尤其重要。因為這成為魯迅小說的一個共同特征,即“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的改造國民性的創作動機。
魯迅小說“周圍的冷淡氣氛使人如墜冰窟之中”,這是不少學生在閱讀《吶喊》時感到困惑的地方,現在是不是有所理解了。
(同學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問題三:魯迅為何將它的第一部小說集取名為《吶喊》?
師: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先生最終認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藝”,但正當他滿懷熱情地籌辦“新生”雜志時,發生了什么情況?魯迅的思想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由于撰稿人打退堂鼓,出資人逃走,主辦人“都為各自的命運所驅策”,《新生》還沒出版就流產了。它使魯迅棄醫從文之夢又如肥皂泡般破滅。
生:《新生》的夭折,特別是對啟蒙者的吶喊“既非贊同,也無反對”的“無反應”,對于魯迅的心靈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由此產生對自身的“反省”:“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魯迅由此感受到了毒蛇般纏住靈魂的“寂寞”與“無端的悲哀”。
(指導學生齊讀)“獨有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師:但先生絕不是消沉、頹廢,這種寂寞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也許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生體驗和長期的思想準備,才寫出了《吶喊》這樣振聾發聵的作品。那么,“寂寞”而“失望”的魯迅又為何要“吶喊”呢?是“金心異”約稿的緣故嗎?
生:不是。文中交代的清清楚楚:“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生:還有,先生雖然認為“鐵屋子”是“萬難破毀”,他僅僅表達的是革命的艱巨性,但他心中的“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因此,通過文藝創作來喚醒較為“清醒的幾個人”,產生毀壞這個“鐵屋子”的希望。這也是文章開頭說的“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師:兩位同學說得很好: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使他不憚于前驅;為了喚醒麻木的人們,這就是魯迅寫作《吶喊》的兩個原因。下面老師總結一下這節課:《吶喊·自序》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視魯迅內在世界的難得機會,一條魯迅精神發展的明晰線索,也讓我們看見了青年時代魯迅苦苦追求人生理想的坎坷經歷。同時,可以看出,魯迅是從救國救民出發來從事文藝活動的,因此他的視點極高,思想深邃,作品有深厚的思想力量。北大教授嚴家炎曾說: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并不多見的現象。作為中國現代小說藝術高峰的短篇小說集《吶喊》,我們難道不應該傾注更多的閱讀時間和熱情嗎?
課后請同學們細讀《吶喊》,加深對小說中主要人物性格、主題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反思】
長期灌輸式的傳統教育,使得學生腦海中的魯迅,基本是冷峻、平板和陌生的形象,這也是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敬而遠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對《吶喊·自序》的解讀,魯迅少年時代的家庭生活的落敗,求學時代夢想的破滅,青年時期追求的挫敗……在品讀過程中,魯迅身上表現出來的對救國救民道路百折不撓的追求和對理想終生不渝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位學生,就這樣,魯迅形象以其豐富的層次,極其厚重的力度,如雕像般地樹立起來。親其人,才會愛其書;親近魯迅,才會走進《吶喊》。課后,學生閱讀、研究《吶喊》的興趣陡然增強,也許這就是本堂課的教學原旨吧。
當然,魯迅及其《吶喊》是一部需要終生閱讀的大書,一堂課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何況,這堂課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探討還只是淺層次的。除了借助序文,我們還采用其他方式。譬如,利用閱讀課、自修課,開展專題講座和播放與作品有關的影視作品,這些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