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陳涉世家》教參中,對“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一句,解釋為“(守丞)不能取勝,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jìn)城占領(lǐng)了陳縣?!边@個譯文存在諸多疑點(diǎn),需要仔細(xì)辨析。
首先,若是“守丞弗勝”,則敘事過于噦唆,有?!妒酚洝费院喴赓W的風(fēng)格。清代湯諧盛贊《陳涉世家》,雖是“匆匆寫去,卻已一一詳盡,不漏不支不躐不亂,豈非神手!”該篇寫陳勝橫掃六縣,惜墨如金。攻大澤鄉(xiāng),只有一個字“收”:攻蘄,只需“蘄下”兩字;再寫“攻錘、郝、苦、柘、譙”五縣,共“皆下之”三字即可一言以蔽?!氨戎陵?,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卻橫生枝節(jié)去詳述譙門之戰(zhàn)。本來陳勝挾萬眾之軍,乘連勝之勢,攻無守?zé)o令之陳,恰如雷霆擊卵,并無絲毫懸念,何需贅述“守丞弗勝”?此時詳述“弗勝”,應(yīng)該另有蹊蹺。 其次,“守丞弗勝”這種搭配,也不符合《史記》的行文習(xí)慣。反復(fù)翻檢《史記》全書,除去“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之意,共有如下三處出現(xiàn)“弗勝”:
一、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
二、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皆弗勝,乃出。
三、六年,惠王告急鄭,厲公發(fā)兵擊周王子頹,弗勝,于是與周惠王歸,王居于櫟。
此外,《史記》中另有“不勝”42處(占卜類除外)。這45處的共同點(diǎn),都是指主動攻堅的一方“弗勝”?!墩f文》釋“騰”,為“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日勝”,與此用法一致。對陳勝來說,拿下陳縣可日舉、日克、日勝,反之為“弗勝”。但是對守丞來說,即便守住譙門也只是防守,用“勝”描述似有不妥。
反之,此處的“弗勝”方若是陳勝,倒是更符合文章主旨,也正體現(xiàn)了司馬遷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看出。 首先,仁義不施,暴政亡秦。
“陳涉者,……遷徙之徒也”,然戍卒一呼,天下響應(yīng)。這支迅速壯大起來的義軍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恰恰可以體現(xiàn)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大勢所趨,天下百姓渴望擺脫秦的暴政,重建安居樂業(yè)的和諧家園,陳勝這“首義之功”,自然功不可沒??梢?,陳勝“行收兵……車千乘,卒數(shù)十萬”的赫赫戰(zhàn)果,是建立在取得民心,順應(yīng)民意的基礎(chǔ)之上。
譙門之戰(zhàn)是陳勝起兵后首次遭遇抵抗的大型戰(zhàn)斗,詳寫“弗勝”可謂意味深長。司馬遷對陳勝的評價可謂切中要害:“甕牖繩樞之子,吐隸之人也,…材能不及中人,……躡足行伍,倪仰阡陌?!边@樣一支“罷散之卒”,難怪會在陳縣譙門稍遇抵抗則“弗勝”。倒是“天下苦秦”的形勢,成就了這一支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yàn)的起義隊伍。
其次,德才不備,苛政亡楚。
當(dāng)陳勝首義時,天下“贏糧而景從”。然而稱王不過數(shù)月,陳勝便誅殺良將,賞罰無度,任用奸佞,枉斬故人。使親者見疏,“故不親附”,稱王數(shù)月而身死族滅??梢姷虏挪粋洌鑱y枉殺才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班固稱贊《史記》“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陳勝攻譙門“弗勝”的巧妙安排,不僅道出了順應(yīng)民心才是義軍無堅不摧的真正原因,也為后文陳勝不施仁政,以致兵敗埋下伏筆。在《陳涉世家》結(jié)尾,司馬遷借賈誼之口說出了全文主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總之,更好的解釋是:譙門之戰(zhàn),陳勝是輸了,秦軍也沒贏。陳縣眾豪杰殺守丞,迎義軍,復(fù)大楚,這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而得人心者,才可以算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