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素來成績不佳。滿分10分左右,據說有的省份均分只有二點幾分。我國是詩詞王國,有著舉世傾慕、光輝燦爛的唐詩宋詞,讓學生學一學、賞一賞,把語文和人文素養的底子夯得厚實一些,絕不是什么壞事情。為了促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去賞,提升自己的語文和人文素養,高考試卷上安排了這一板塊,也確實是抉擇明智、意義深遠之舉。然而,年復一年,總會從暑熱的閱卷場上傳來灼痛人心的訊息——古詩詞鑒賞得分太低!對此,我們的確該冷靜下來深刻反思了。依筆者拙見,可歸為如下三個因素:
一、來自命題的因素
本世紀初,高考古詩詞鑒賞板塊開始青睞主觀題。十幾年來,賦分逐年遞增,充分體現了對古詩詞鑒賞能力考查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命題理念,但試題的樣式和賦分卻始終不見大的改進。今年各省市高考語文試卷這一板塊仍是老面孔。最大的不足主要有三:
1.普遍缺少必要的背景說明
人寫詩,都該是因事緣情而發。既然如此,作為題面的詩或詞就不該是赤條條、不加任何背景性說明文字,尤其是作者不甚聞名或背景特殊的詩詞。雖然有時也給出關涉作者的注釋,但大多是寥寥數言。賞析古詩詞,與賞析其他文學類文本一樣,都必須做到知人論世。對作者不甚了解,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考生就只好在不解作者其情志,不明作品主旨的前提下答題。遣詞造句、修辭化典、馭象擬境、運招用技等,琢磨來折騰去,詩人都只是為了抒情表意。如果考生連作者的真情實意都不清楚,又怎么能把什么藝術和技法之類賞析到位呢?又怎么能說清楚這些藝術和技法之類到底具體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乎,就只好說些萬能的套話、空話。比如,有的考生一遇到“寫景的作用”之類的問題,就只能空洞地答“寫景抒情,收到委婉深沉之效”。至于寫了什么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情與景又是怎樣融合在一起的,兩者在特征和調子上又有怎樣的相同之處等等,則干脆都語焉不詳,甚或驢唇不對馬嘴。這樣作答又怎么能夠得分呢?
2.試題命制和賦分雞零狗碎
請先看一道高考試題(某直轄市高考語文試卷第14題):
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8分)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四庫全書》
(1)第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2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3)有人說,本詩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你認為好還是不好,為什么?(3分)
一共只有8分,竟擬了三道題!第一道題。答案是:“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很明顯,分號前后各1分。先不論這樣的答案是否最佳、是否唯一。如果學生這樣答:“卷”寫出了雨勢很猛,力量非常大;“吼”字寫出了驟雨聲音大,來勢兇猛。給不給分?給多少分?不給分肯定說不過去,給1分肯定虧了考生,因為主要內容都已經答出來了——“雨勢很猛,力量非常大”側重視覺,而“驟雨聲音大,來勢兇猛”側重視覺。說得公正一點兒,這個答案甚至應該得滿分,而事實上這樣做答的考生絕大多數只能得1分!
第二道題答案是:“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同樣先認可答案是唯一的。不難看出,分號前“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是1分,分號后“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和“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各1分。這樣賦分,看似很公平公正,實則卻很難說。如果哪位考生這樣答:這句中的“驟”字用得好,寫出了雨來得急、去得快:“山又綠”既寫出了雨后景色的變化,又寫出了雨后田野充滿生機。沒有答出“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肯定要扣1分。沒答出“暗扣詩題”該扣多少分?沒直接答成“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又要扣多少分?總不能給出0.3的分數吧。恐怕這一點又得不到分了,結果很可能只得到了1分。事實上,這樣作答最少該得1.5分。
第三道題答案是:不好。開篇寫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或者: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初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還認定答案是唯一的,但不管考生認為“不好”還是“好”,恐個白都很難得到理想的分數。首先,認定“不好”這個結論本身是否給分?如果不給分,答案又有“好”的選擇,顯然應該給分,那么又該給多少呢?其余,若認定“不好”,“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這五個要點該給分,那又該怎么給分?表述不夠通暢利落又怎么扣分?總分數只有3分,怎么給分、怎么扣分,看來都只能任由閱卷老師隨性屠宰了,里外都只能是一筆充滿冤情的糊涂賬,還談什么公平公正!(認定“不好”的一方這里暫不提)更可卟白的是,高考這么雞零狗碎地考,平時又都這么雞零狗碎地教學和訓練,長此以往,可謂災禍無窮矣!
3.答案擬定不夠嚴謹和完善
我們再以前面那道高考題為例。如果我們不認可答案的唯一性,那問題可就多多了。先看第二道題答案,說“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是可以的,但若說“驟晴”暗扣詩題,還不如說“驟晴”呼應詩題或照應詩題更準確。如果非得講暗扣詩題,還不如說“驟”字暗扣詩題更為妥當。說“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也是可以的,但“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這一提法就未必是唯一的了。諸如“又寫出了雨后田野油綠鮮亮,景色喜人”“也流露出詩人喜愛田園風光的情趣”等提法也是可以作為答案的。
再看第三道題的答案,若考生認為“不好”,理由這樣作答,是不是會更完美和精彩呢?請看:
詩的前兩聯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驟雨忽至的景象,雨大風猛,勢不可擋這樣布局,是為了緊扣住詩題“驟雨”,突出了驟雨之大之猛,先聲奪人,牢牢地抓住讀者,激起無限想象;同時,還能突出牧童頑強、可愛,并與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如果把五、六句放在開頭,描寫的重心就轉到牧童身上了,既沒有扣住詩題,又大大削弱了原布局的藝術效果,足見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
可悲的是,這樣作答的考生反而很可能因為所謂的要點不夠清晰(也就是不利于閱卷人“快屠速宰”)而失分!說真心話,這樣作答的考生才是真正的素養高,這樣的答案才較到位地詮釋了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理應得滿分的。
至于,認為“好”的一方,其答案所表述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一者詩題是“驟雨”,因此不可先寫牧童牧牛的情景,這樣就轉換了描寫中心,導致開篇就不扣題。二者,若真的把五、六句放在開頭,與詩的三、四句根本就無法自然銜接!就算不考慮詩意銜接太突兀,非要先把五、六句詩放在開頭不可,那又哪里談得上“襯托出驟雨初至的緊張場面”呢?說法太牽強了。三者,既然五、六句根本就不可能放在開頭,那還談什么答案?又何談“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之類呢?可見,根本就不存在認為“好”的一方的選擇。倘若真有考生這樣作答,甚至因頗具“創意”而得了高分,那么,究竟是考生詩詞鑒賞的素養高呢,還是我們獎勵了“膽大敢胡來”的考生呢?限于篇幅,筆者就不多舉例了。說實話,現在各省市的高考古詩文鑒賞題大都或輕或重地存在著這種答案擬定不夠嚴謹(甚至錯誤)的問題,只要肯留心就會有所發現。必須要說明的是,答案本來就不夠嚴謹,甚至還有錯誤,閱卷者卻偏偏還要死摳著答案來操作,怎么能不制造“冤假錯案”呢?
二、來自教師的因素
來自教師的因素也不少,但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以練代學,盲目求多
嚴格意義上講,現在幾乎不存在真正意義的詩詞鑒賞教學了。現在的詩詞教學,尤其是詩詞選修教學,教師關心的根本就不是如何引領學生拓寬拓深,欣賞詩詞的美,而是始終著眼于高考,急功近利地做應試化、模式化訓練。教學步驟一般為:先看這是一首什么內容的詩(或詞),然后就根據這類詩的一般寫法和抒情方式直奔這首詩的寫法和特點之類。比如,寫景詩有寫景詩的一般特點和賞析套路,寫物詩有寫物詩的一般特點和賞析套路,依此類推,寫人抒情詩、寫事抒情詩、化典抒情詩等都有。寫物詩還可細分為借古物抒懷、托物言志、寫物抒情等。結果是越分越細,越練越多,盲目求多,以練代學,以練代賞析。一些教師總是企圖把各種類型的詩詞都讓學生練完,把各種寫法都練到位。結果呢,反而是越練越沒章法,越考學生心里越沒譜。道理也比較容易理解,學生不入詩理,不進詩境,不明白詩人究竟為啥要寫詩,又為啥非要這樣寫,不能與詩人或詩詞主人公共喜或同悲,只是永遠被動、乏味、無奈地接受一次又一次冷冰冰的考練,機械地生吞一些所謂的規律和方法,最終腦袋里仍不過是漿糊一團。
2.就題講題,遠離生命
詩詞教學應試化、模式化、技術化,又貪多練求速成,結果只能是仿著高考試題的樣式,把活生生的詩詞分尸宰割,遠離詩人、詩詞主人公的生命,甚至遠離學生生命,直奔什么“特點”“寫法”“作用”之類,死灌硬練。請看晏殊《蝶戀花》這首詞: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現在流行的教法是,學生還沒怎么讀呢,教師就急著問:上闋寫了什么?用了哪些寫法?下闋又寫了什么?用了什么寫法?這些寫法有什么作用?整首詞有什么特色?接著啟發學生到上下闕里找到相關的句子或詞語,而后由教師來賞析其特色和作用。這樣的教讀,遠離生命,架空心靈,學生根本就不可能用生命和心靈去與詞中思婦深度對話,因而也就無法深刻體會到思婦那顆敏感、焦躁、空虛甚至不講理的怨心。她竟認為“檻菊”在為自己愁苦,“蘭”在為自己哭泣,雙飛燕在故意撩撥自己,明月和西風也趕來湊熱鬧,整夜整夜地刺激自己。如果這樣來理解賞析,擬人手法、對比襯托、寫景烘托、情景交融等,也就鮮活地在學生的心靈里扎下了根。尤其是那“不諳”和“穿”,表面上寫思婦嗔怪明月不解自己的怨心,實際上是寫思婦徹夜相思,輾轉無眠,就好像利劍般的月光整夜地戳自己的心一樣,手法可謂妙極。果真能教學生這樣去閱讀和賞析,他們絕不會像現在這樣討厭語文的,其學習效率也絕不會那么低的。
三、來自學生的因素
有了上述分析,學生的因素也就不難理出來了,主要有三點:一、詩詞欣賞的素養不夠、文化積累不厚實。試想,課內無效學習占用的時間過多,課下各學科的作業又多,學生還能有多少時間去自主閱讀和欣賞古詩詞,結果也只能如此。二、鑒賞能力不夠,水平太低。課內教師教不得法,學生也就沒了閱讀和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始終是個門外漢,讀不出什么門道,更賞不出什么滋味,又何談賞析的能力和水平?三、作答的表述語言不過關。素養不足,沒有興趣,能力和水平又不夠,自然也就談不上用很在行、很到位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賞析結果了。僅靠教師生灌硬塞一些解題方法和步驟之類,又有何用?
高考怎樣考決定了教師怎樣教,教師怎樣教也就決定了學生怎樣學。命題環節違背規律的問題(甚至錯誤)多多,教學環節又應試化,且緊跟仿真,錯誤更多,學生又怎么能好起來?總之,一切都是那么急功近利,一切又都是那么順勢隨波,得過且過,無奈低效且習以為常。這致命的惡性循環竟始終不見有深刻的反思和務實的矯正,結果也只能是繼續循環,禍害不盡。
這種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寫這篇比較消極的文字,目的絕不止于指出什么結癥,更應該是一種呼喚,呼喚生命和心靈能快些回歸古詩詞賞析教學,呼喚廣大“語文人”的良知能早日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