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語文教育實踐,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語文人的盎然生機和勃勃活力,—直在尋找一個語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內在安排。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語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種應試“利用”的敲門磚,它不僅僅是一種“使用”的交際工具,它更應該是一種“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時下,語文教育賴以生存的東西有三樣:一是權威,二是記憶,三是應考。語文教育淪落為一種技術、一種伎倆,麻木不仁,渾渾噩噩。語文人失去了一種專業訴求和專業精神:沒有愛,沒有自由,沒有民主,沒有敬重;沒有以從容的心態去讀讀永恒與無限,讀讀信仰與孤獨,讀讀神秘與本體,讀讀靈魂安妥與終極關懷;沒有以責任的肩膀持守一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貞立,因而沒有了道德迷失和權力獻媚下自己的焦灼和唾棄。
課改已經進行了近十個年頭了,不少基層語文人大興“學舌”之風,開口“建構主義”,閉口“后現代主義”,跌入了西方理論的“迷魂陣”,拋棄了“以心契心,以言傳言”的語文的享用和工藝。在“人文”“文化”的大傘遮蔽之下,拋棄語言,天馬行空,泛泛而談,課堂成了道德的說教,成了人文的“水煮”。 語文教育,如果沒有了思想、精神和文化,有如一顆葡萄樹沒有了支架,葡萄樹就只能匍匐于地并最終和它珍貴的果實一起爛掉。盡管,我們的學生記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卻不知道培根還有一句名言:“知識在書本之中,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
語文教育,如果沒有了傳統的享用工藝,不在語言的深層區開墾,就失去了“存在的家園”和“精神的寓所”。語言之于人,是一種精神意義的存在,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唯一本質是:人是一種精神的生物,是一種文化的生物。語言的成長意味著精神的成長,文化的成長。 沒有研的教學,沒有深度問的教學,沒有悟的教學,見佛燒香,見官就跪,照本宣科,讓思想退避三舍,那些蘊含創造靈感和充滿“驚訝感”的想法就成了癡人說夢了。
在經歷了一次次痛苦的反思和剝離之后,我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實踐根植于一種詩意互動、文化浸潤、智慧啟迪和審美觀照之中,根植于漢民族語言的靈魂與精神之中,努力培養學生母語的“根”和“翅膀”。
語文,我主張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