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先生的博士論文《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研究》即將出版,邀我寫篇序言,我當即就答應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以往還很少見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承擔關于“百年語文”的課題,也苦于這方面缺少殷實的成果可做借鑒。這個題目做好了,對于當下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也有參考意義。
由于政治和戰爭等原因,民國時期的國文教科書出版情況非常散亂,要進入這方面研究,必須先做資料清理工作。該書作者查閱了清末直至1949年半個多世紀的中學國文教材,還從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報刊、名家的書信日記和后人的回憶中,鉤稽出了大量有關中學國文教科書的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逐一清理出民國各時期國文教材的編寫情況和教學實踐的不同反應。現在喜歡說什么都是“工程”,我覺得李斌這種研究才是工作量極大的“工程”。本書第一次全面而清晰地把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的面貌呈現出來。僅此一點,該書就在學界站住了。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該書所發掘的早期一些重要的國文教科書,如林紓、吳曾祺、劉宗向等在清末民初編輯的中學國文教材。這些教材當時就有很大影響,甚至為此后百年的教科書選文(主要是古文部分)奠定了基礎。作者對這些教材的定位,是比較公允的。該書下工夫的還有教科書編寫背后的思想資源。如“五四”時期的教科書,就受到《新青年》相關討論的影響,胡適、劉半農等對教科書編寫是有過很大支持的。在討論《國文百八課》時,作者關注到這套教材對語文作為一門“科學”的界定,以及這一界定在教育史上的意義。前一陣《國文百八課》成為傳媒的“熱點”,似乎還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此外,對1940年代國民政府編定的“國定”本初中國文與開明書店的4套新編國文教科書的研究,也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
應該指出,中學國文(語文)教材的設置和編寫,與整個國民教育的總方針是分不開的,并且是教育方針實施的重要部分。由于教育方針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政治性,中學國文(語文)教材教學也必然具有時代和政治色彩。作者在縷述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材演化遞變時,始終注意到了這一點(如說到清末的教育改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以及后來的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等)。另一方面,又注意到當時中學國文教育畢竟和后來國民黨加強控制有所不同,國文教材的編寫還具有相當的獨立性,編寫單位和個人以及社會輿論有著相對的自由度。從這樣的實際情況出發,作者在按史的發展框架下,有條不紊、層層深入地分析考察民國時期的中學國文教材,基本勾勒出那一段歷史時期中學國文教材演進、演化、演發的情況。
作者對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材歷史的整理,始終有一條線索,就是“語文教學內容”四個方面(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知識灌輸和文學教學)的“糾纏”“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