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行的詞典里,“閑愁”的解釋多半是這樣:“無端無謂的憂愁”。
“無端”意思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無謂”意思是“沒有意義,毫無價值”,合起來,“無端無謂的憂愁”是說憂愁的生發沒有來由,也不會產生什么影響。然而,放眼塵世,觀察周邊,實際情形真的如此嗎?在筆者看來,實在大謬不然。
“閑”,古文作“閒”。《說文》:“閒,隙也,從門月。”段玉裁注日:“會意也,門開而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可見,“閑”原指門的縫隙,后引申出空閑、閑暇、閑散等義。“愁”,或作“愀”。《說文》:“憂也。從心秋聲。”本義即是憂愁。作為“閑”和“愁”的組合,“閑愁”的意義是指因物質充裕、生活閑散、無所事事而精神生活極度空虛、寂寞引發的愁情。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之于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札記·禮運》),閑愁亦在其中。這樣看來,閑愁是一種普遍的大眾情感體驗,無論古今中外,不問男女老少,只要生活著,就會有閑愁。而閑愁既生,又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對人有所影響,怎么能說是“無端無謂”呢?
過去,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閑愁實際是一種小資情調,是人們滿足物質需求后,精神空虛、無聊寂寞的結果,是吃飽了撐的,是無病之呻吟。這種說法如果單指上面所說一般小老百姓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因生活瑣事引發的閑愁,則大致不差,但在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傳統士大夫那里卻并不準確。閑愁在傳統士大夫那里有更大的范圍和更多的包蘊。
閑愁為人情所不免,在古代士大夫那里,自然少不了和一般人一樣的閑愁,但其閑愁卻另有蘊涵。生活閑散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狀態,在古代士大夫那里為何會生發愁情呢?賦閑無事、生活閑散的生活狀態是人人都想要的,古代士大夫也樂得清閑,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閑暇也意味著與正事無關,于正事無濟。所謂正事不過是人們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得償所愿,解決個人、家庭,或民族、國家的切實問題。作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憂患意識、有責任擔當的士人知識分子,古代士大夫所關心的是個人、家庭、民族、國家正事的解決,而不在于過身可賦閑的生活。現實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不能得償所愿,只能無可奈何地徒然身閑。事與愿違,徒然身閑,怎么能不使士大夫們感傷憂愁?可見,古代士大夫的“閑愁”在一般的閑情愁緒之外,還包括因徒然身閑卻不能解決正事而生發的愁情。
閑愁之于一般人不是無端無謂的,古代士大夫更是如此,考察中國古典詩詞,可以看到閑愁之于他們,來源多種多樣,形式千姿百態,影響各不相同。
第一,閑愁生發的來源多。有因觸物傷懷,感時而愁:“莫閑愁,一半悲秋,一半傷春。”(宋·王觀《高陽臺》)有因相隔兩地,相思而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宋·李清照《一剪梅》)有因依依惜別,會少離多而愁:“大都人世,會少離多,總是閑愁。”(宋·曾覿《訴衷情》)有因懷古傷情,憂國憂民而愁:“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棠·辛棄疾《念奴嬌》)
第二,閑愁被描畫得千姿百態。閑愁繁如楊花:“幽思屢隨芳草,閑愁多似楊花。”(宋·史達祖《自江月》)閑愁牽絆如絲:“一捻閑愁無處遣,牽不斷,游絲百尺隨風遠。”(宋·歐陽修《漁家傲》)閑愁重疊如山:”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半多。”(唐·趙嘏《無題》)閑愁滔滔不盡,堪比江水:“漫將江水比閑愁,水盡江頭愁不盡。”(采·賀鑄《木蘭花》)
“誰道閑愁如海,零碎。”(清·王國維、《荷葉杯》)宋代著名詞家賀鑄膾炙人口的名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更是盡寫閑愁之多、之廣,之長,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第三,士大夫對閑愁的反應各異。
“眉頭不為閑愁皺。”(采·向子謹《蝶戀花》)有的人面對閑愁很是豁達,少受影響,更多的人則為之所困,閑愁長時間困擾身心;“這—點閑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宋·戴復古《木蘭花慢》)閑愁牽絆,使人慵懶無力、肝腸寸斷:“閑愁無力憑闌干”(宋·耿時舉《浣溪沙》)“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宋·辛棄疾《摸魚兒》)有些閑愁來去無定,自然消散,有些總揮之不去,消磨身心,需要加以疏導。士大夫慣于對酒當歌,及時行樂,派遣愁緒。因閑愁而賦詩,因閑愁而縱酒,詩酒行樂是士大夫排解閑愁的靈丹妙藥。“可惜一春詩,總為閑愁賦。”(宋·程垓《生查子》)“一窖閑愁驅不去,殷勤對爾酌金杯。”(唐·張碧《惜花》之一)“閑愁擲向乾坤外,永日移來歌吹中。”(宋·陸游《落魄》)不能不說,士大夫們面對閑愁,有些表現得尚屬積極,有些就顯得意志消沉了。
綜上可見,“閑愁”絕不是無端無謂的憂愁。生活中,人們閑愁生發的來源多,影響不一,一般民眾如此,知識分子、傳統士大夫更是如此。古代士大夫的閑愁在一般閑情愁緒之外,還包括因徒然身閑卻不能解決“正事”而生發的愁情,這種愁情是一份積極高尚的情感財富,詩人騷客將之訴諸詩詞創作,在古典文學中形成了_一道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