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麻辣雜談、麻辣時評、麻辣講課、麻辣教師、麻辣女友、麻辣黑板報、麻辣博文”等“麻辣X”結構流行于網絡、電視、報刊諸媒體。這里的“麻辣”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名“麻辣豆腐、麻辣火鍋”等中的“麻辣”不同,它并不是指“味覺的麻感和辣感”,而是有了新的意義。新義既由其原義“味覺的麻和辣”引申而來,又由日劇《麻辣教師GTO》的影響衍生出來。
1,由原義引申出來,突顯“刺激”
“麻辣”能使人產生味覺上的刺激感,由此引申出了“刺激或使人感到刺激的”等意義,在一定的語境中,“麻辣”修飾、限制后面的X,激活了X使人產生刺激感的一面。例如:
(1)結果很多女性網站都變成了大女人俱樂部,或者晚晴俱樂部,要不然就是只會炒麻辣話題主張性解放的俱樂部。(《國際金融報》2000年5月9日)
(2)雖說是懸疑推理劇,但整部劇最吸引人的依舊是男女主角的麻辣戀情。一個是玩世不恭、嘴巴毒辣、離經叛道的男人,一個是外表強悍的“男人婆”,打打鬧鬧一陣、恩恩愛愛一陣,有如“史密斯夫婦”。(金羊網2010年9月28日)
(3)七人擺出天罡北斗陣,再現影片攝制中的艱苦歷程,爆出臺前幕后不為人知的麻辣猛料,重現電影中的精彩橋段。(《京華時報》2010年1月31日)
例(1)關于性的話題,例(2)愛情、婚姻的錯綜復雜,例(3)演藝界不為人知的內幕,都會使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凡是能使人產生刺激感的事物都可以填充模槽“X”,形成“麻辣X”結構,除了上舉諸例,其他如:“麻辣新聞”“麻辣段子”“麻辣競猜”“麻辣愛情宣言”“麻辣貼圖”。
2,以日劇《麻辣教師GTO》為基礎
《麻辣教師GTO》原本是日本漫畫家藤澤亨的漫畫,1997年至2002年在雜志上連載,是一部受歡迎的作品,被改編成動畫和電視連續劇,“GTO”是Great Teacher Onizuka(偉大的老師鬼冢)的縮寫。
《麻辣教師GTO》中的鬼冢老師與眾不同,不僅裝扮時尚,個性潑辣、厲害,而且教學方法獨特、另類,他以暴易暴,或故意放任,但卻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由于此劇的影響力非常大,很多人便模仿使用,把具有鬼冢老師特征的教師稱為“麻辣教師”或“麻辣老師”,如下面例(4)例(5)。這樣,“麻辣教師”產生了隱喻用法,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語。隨著“麻辣教師”的隱喻投射,其中的構成成分“麻辣”成了新義的載體,所以人們在使用時經常保留“麻辣”,而用別的詞語替換其構成成分“教師”。但在不同的語境中“麻辣”突顯的特征不同,具體突顯的方面有:個性潑辣或厲害,如例(6);言語直接、犀利、尖銳甚至尖刻,如例(7);分析問題的風格或觀點獨特、調侃、戲謔,如例(8)。
(4)“歌舞訓練班”勁爆授課,麻辣教師戴軍的撒手锏——“魔鬼訓練法”終現江湖…(《江南時報》2002年11月8日)
(5)很多學生稱我是“麻辣老師”,可能我還算是老師里邊比較時尚的吧。(《京華時報》2004年9月10日)
(6)以前拍《金粉世家》,你被外界稱為“中國第一少奶奶”;后來拍《清水藍天》第一和第二部,你變成一個麻辣村姑。(《羊城晚報》2009年3月11日)
(7)華遠集團總裁、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延續了他二貫的麻辣風格,他嚴厲地指出政府的宏觀政策存在問題。(《京華時報》2008年7月4日]
(8)他講三國的風格很多人認為像“麻辣三國”,有些“嘩眾取寵”。其實他深讀《三國演義》《三國志》將諸多野史和正史相結合,通俗地表現歷史情景及事件,正是“老少成宜”。(http://blog.sina com,cn/s/blog_53a81c760100058n,html)
在感情色彩方面,“麻辣”從最初《麻辣教師GTO》中映射的褒義特征逐漸趨向中性,甚至有時還帶有貶義色彩,例如:
(9)一個美眉發了個帖子,問“BT”究競是什么意思。一時間。麻辣熱帖如泛濫之水,波濤洶涌……一樓:俺是學地理的,俺覺得“BT”指的是“包頭”,內蒙古的一個全國聞名的鋼鐵城市。二樓:樓上的胡扯。“BT'’的意思是“奔騰”,這是我們全國IT人士的一致意見。(《牡丹晚報》2009’年4月6日)
(10)“麻辣女教師”下課:“老師讓我們管班長叫‘老大’,她帶我們到臺球廳‘開展’團隊活動。班長過生日,老師讓我們湊錢給班長買自行車。”(《江南時報》2002年9月s日)
例(9)“麻辣熱帖”指觀點不同的帖子,“麻辣”屬于中性詞,例(10)“麻辣女教師”的行為令人不齒,帶有貶義色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