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美國作家梭羅長篇散文《瓦爾登湖》中的一節,表面上看類似我國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現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國現當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們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為主體,而這篇文章所表現出來的美國式的,或者說,西歐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種風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為基礎,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為基礎。這種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隨筆體(eassy)。這種文體,在抒情中帶著很強的智性,它的感性依著思緒的自由聯想為序。沒有連續的景觀的空間展示,也沒有以敘事為線索的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文章的展開完全依賴作者的思緒,在思緒的自由展示中也不乏抒情,但不是我們習慣了的情景交融,而是情理交融。從內容來說,這一篇的特點是寫寂寞之美。通常,我們青少年,一般是不喜歡寂寞而傾向于熱鬧的,對于孤獨寂寞的美好,體會可能比較少。當然我們曾經讀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那里,朱先生營造7--種“獨處的妙處”。
梭羅這一篇的寂寞之美,不像朱自清那樣,依著清華園一角的景觀程序展開,而是按著西方人的文化觀念,展示對大自然、宗教、上帝的思索和聯想。在文章的開頭一段,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寂寞”,而是渲染“寧靜”。從兩個方面來渲染:先是從客觀方面,也就是從對大自然的感覺方面來表現,從聽覺出發。牛蛙嗚叫、夜鶯的樂音,這些聲音都是比較細微的,能感覺到這樣的聲音,說明環境相當寧靜,雖然在他的想象中,在不可知的遠方,有不寧靜的動物。其次,從主體心情方面來渲染,為自己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喜悅。
在作者心目中,寂寞的原初感受是大自然和自我雙重的寧靜。這里的寧靜,顯而易見是一個人獨享的。沒有任何其他人的參與,也就是沒有任何人的干擾,才有一種“自由”感,才有“喜悅”感。接著寫發現有人來過了,留下了嗅覺和視覺的痕跡。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這樣一個獨處的地方,有朋自遠方來而錯過,居然沒有任何遺憾。這是從反面襯托寂寞中的怡然自得。來訪未遇,挺好。下面一段是說,一個人占據了這么大的空間,最近的鄰居也在一英里之外。在這里,作者第一次提出關鍵詞:寂寞。作者的任務,當然不僅僅是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在深思中隨想,把它想得美好;
可以說,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
我有一個完全屬于我的小世界。從沒有一個人,在晚上經過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門,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最后一個人
這幾句顯然充滿了詩意。詩意從何而來呢?來自邏輯的極端,就是把孤獨強調到極端。從散文的意義上來說,一個人不可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說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突出了自己在這里,在這個小世界里,是唯一的生命、唯一的人。說自己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者是最后一個人,就是強調沒有見到過第二個人。在這樣的感覺中,寂寞并不可怕。“把世界留給黑夜和我”,意思是哪怕在這個世界上,只剩下了黑夜,這種寂寞也是美好的。這是寂寞的第一層意思。
文章往下發展,寂寞的內涵,既是情感的美,又是智性的深刻。寂寞,本來的意味是孤獨,沒有任何伴侶,但作者在“寂寞”中引申出另一個從屬的觀念:伴侶。寂寞本來是沒有伴侶的,但文章卻說有,這個伴侶就是大自然。只要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大自然就是伴侶。“伴侶”這個詞,在這里的內涵發生了變異,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大自然。這是把大自然當成有生命的對象來看待:風可以成為音樂,四季的變換可以具有“友愛”的性質,時時刻刻感受到“和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
寂寞的第二層意思是:大自然的友愛比之人類的鄰近更富有人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家的意圖,是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勝過人類的友愛。
接下去,對于寂寞,作家又進一步引申,達到思想的高度,從宇宙宏觀的角度來考慮寂寞:
人們常常對我說,“我想,你在那里住著一定是很寂寞,總是要跟人們接近一下的吧,特別在下雨、下雪的日子和夜晚。”我喉嚨癢癢地直想這樣回答:我們居住的整個地球,在寧宙之中不過是一個小點,那邊一顆星星,我們的天文儀器還測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兩個相距最遠的居民又能有多遠的距離呢?我怎么會覺得寂寞?我們的地球難道不在銀河之中?……我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加接近。
作家強調說,人們并不一定喜歡人造的車站、郵局、酒吧、會場、學校等等,只喜歡那“生命的不竭之源的大自然”。為了強調大自然的美好和詩意,就把人類的友好交往說得毫無重要性。這種絕對化的強調,又包含著某種智慧,其趣味不但屬于情趣范疇,而且帶著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作家提供的關于“寂寞”的第三個層次:寂寞因為激發“思想”而美。應該說,作家的思想是深邃的,他在寂寞中思考自我,對自我進行解剖,發現了自我實際上具有“雙重人格”:
因此,我能夠遠遠地看到自己猶如看別人一樣……我總能意識到我的一部分在從旁批評我。好像他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個旁觀者,并不分擔我的經驗,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并不是你,你也不能是我。
這些話有些難懂,但這正是歐美隨筆體散文的思緒功能發揮到極致的地方。其實意思很簡單,作家不過是說,只有在孤獨寂寞時,人才有自我審視的可能,才有嚴峻地反思的可能,只有在反思中,才有思想,以想象中理想化的自我來分析實際中的自我。體驗著這種“雙重人格”,實際上是雙重自我的體驗,寂寞就不是寂寞,孤獨就不是孤獨,而是享受著孤獨。這個觀念,是全文的關鍵,也是理解的難點,同時也是隨筆體散文的最突出的特點。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下面的文字了。
正是因為寂寞能夠激起思想,作家才“愛孤獨”,體驗到寂寞“有益于健康”,“是最好的同伴”。這一點無疑是作家思想的焦點,這就使得隨筆進入了以思辨為主的高度。在閱讀本文時,應注意作家所采取的西方的隨筆體裁,以思緒紛紜見長,但也有局限:不講構思的精巧,不講章法,不夠節制,有時意脈不夠單純、統一,枝蔓過多,題旨的局部會發生轉移。給中學生讀,可作一些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