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語文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最大化,是每位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愿景,但在向愿景邁進的路上,仍有一些“怪圈”沒有突破、一些“死結”沒有解開,語文課堂缺乏應有的“公信”,導致語文教學效益的提高受到嚴重制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與“學生”互欺。
許多教師完全借助紙質或網絡教參備課,很少立足真學情設計教學問題和教學流程;完全按照教參施教,很少尊重科學和事實,實施“精耕細作”式教學。許多學生完全依賴教輔用書預習、應對教師的提問和同學問的互動,很少慮及自己想獲得什么、該付出什么、每節課又得到了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依賴、應付、模仿、投機的習慣。這是非“真教實學”的“互欺與自欺”現象。
第二,“學習”與“生活”跑偏。
語文學習是滋養心靈、開啟心智、歷練能力、培育人文素養的活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持續提升學習效果,離不開鮮活的現實生活和美好的愿景期待,但有的教師完全拋開語文學習的初衷和本質,為了應試,依然“考什么教什么”,只教“學答”,不教“問思”;有的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習文本、掌握文本層面,從不對文本進行整合,很少引入現實活水,怕麻煩、十白失控、十自完不成教學任務,日復一日地死教死學,只教知識不啟智慧、只重教書不重育人。學習完全為了完成預定的任務,完全為了應對考試,必然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體驗生活、學悟人生、創新創優等能力得不到實練,導致知識豐智慧乏、高分數低能力、榮一時困一生。這是非“學為人生”的“短視與自欺”現象。
第三,“速成”與“速朽”相生。
許多教師引導學生研習文本時,往往以少數優秀學生作為全體學生的代言人和測量儀,視少數優秀學生的學況為多數普通學生的學況,視小組互動成效為全員和個體互動成效,以名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個體化解讀,以聽看圖文并茂的課件代替對文本的反復研讀,因而,導致課堂學習流程加快,貌似氣氛濃解讀深、用時少效率高,實則在不知不覺中把大多數學生淡出課堂,使他們失去自主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機會。這是非”以人為本”的“浮躁與自欺”現象。
筆者以為,提高語文學習效益,必須潛下心、沉下去、花大力改變上述課堂無“公信”的現狀,努力創設“公信”的語文課堂,使課堂彰顯“公信、公有、公益、公正”的特性,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為此,我們可在以下兩個方面著力:
第一,由“走近文本”轉入“走進文本”。
教師和學生如果盲目追求“多快好省”,追求所謂的速成高效,仍然借助教參和教輔用書解讀文本,就只能永遠在“文本”外圍的“同心圓”上徘徊。“走近文本”而非“走進文本”,必然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成為隔靴搔癢、水過地皮濕的“走過場”,成為師生相互不尊重、不誠信、不負責的“表演賽”。創設“公信”課堂,必須從師生名副其實“走進文本”開始。
“自”讀文本。教師和學生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沉下心來,獨立、靜靜、細細地閱讀文本。真正“走進文本”就能讀出文中浸潤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讀出自己的感知、體悟和發現,讀出重點、難點、閃光點和疑惑點。《我與地壇》非自讀不能傾聽到作者內心深處對生命況味的訴說,《陳情表》非自讀不能體悟到作者糾結的情感,《想北平》非自讀不能感觸到作者滾燙的思鄉之心。
“慢”讀文本。文本內涵豐富而多元,有許多可能性和不確定的元素,唯有慢讀才能“走進文本”,才能欣賞到真正的風景,有真感受、真體驗和真發現。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耐下心來慢慢讀文,勾畫批注,擬列關鍵點以備和學生交流:同時,要給足學生慢慢讀文的時間,創設坦然讀文的氛圍,言而有信,時間不打折、表情不急躁、言行靜悄悄,讓學生能夠真讀文、真思悟、真批注、真的有話可說。《赤壁賦》非慢讀不能感受到幽美的意境和作者曠遠的情懷,《荷塘月色》非慢讀不能揣摩透作者苦苦追索而又無法擺脫的糾結心境,《最后的常春藤葉》非慢讀不能充分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
“多”讀文本。文章只有百回讀,才能越讀越熟、越讀越深、越讀越新,持續地讀出探究興趣、個體感悟和更多發現。師生可將略讀與精讀、默讀與朗讀、自讀與聽讀結合起來,力求通過不同方式和不同角度讀懂讀透讀活文本。教師更要保持濃厚的興趣、發現的心態、謙遜的品質、緩慢的節奏,“舊文新讀”,反復讀舊文本,切不可自恃這樣的文本已讀多遍,無須再讀,自以為是地采取經驗主義做法,與學生進行假對話偽交流,那樣,必將損傷課堂公信度,貽害學生,敗壞自己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雷雨》非多讀不能體悟到人性的復雜和人情的多元糾結,《前方》非多讀不能體悟到人類精神境遇和作者悲憫的人文情懷,《祝福》非多讀不能體悟到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本質。
第二,由“感性課堂”轉入“理性課堂”
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應該體現在受益學生的最大化。面向全體學生,努力讓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受益,理應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如果以少數學生學況為標桿,設計和推進課堂教學,必然損傷大多數學生的自尊、自信和權益:如果以淺層次的聽說讀寫為手段,以盡快完成預定任務為目標,必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淡化、發現能力的鈍化、創新能力的弱化。創設“公信”課堂,必須由“感性課堂”轉入“理性課堂”。
課堂“公有”。課堂是全體學生共同擁有的“時空場”,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屬于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引導、精準點撥、精到講析,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多讓學生的言行、思維、思想動起來,讓課堂真正成為全體學生的“學堂”,而非教師的“講堂”和“表演場”。要面向全體,努力讓每一位學生擁有充裕的讀思悟時間,使之能沉下心、讀進去、有所思有所得;要尊重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我、質疑發問的時空,營造共建共有的學習場。
課堂“公益”。師生發問和交流預定的內容,要真實、真誠、準確,杜絕似是而非、道聽途說、主觀臆測的信息進入課堂,努力使每一個信息都可信都有益。課堂生成和討論的內容,要顧及全體學生,防止學生顧此失彼,極力減少分小組各學一段、小組代表發言,或幾個學生板演,教師和其他學生研討其他問題等所謂的“統籌提效”行為。要指導學生“會答”,更要指導學生善于“問思”,指導學生學會在細節處發問,思考其內涵及作用;在比較中發問,思考兩者相通相融、各具特色之處;在爭論處發問,訓練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要尊重科學,注重課堂流程的節奏和互動的清晰度,力求表達言簡意賅,板演要點突出,減少以課件代板書,匆匆閃過行為,讓所有信息為全體學生所共有共享。
課堂“公正”。要相信每一位學生的智力、能力和誠信度,師生間的誠信要經得住真心、耐心、愛心的考問。教師既要尊重理解的多元化和學生的差異性,又要堅持實事求是和是非分明的原則,客觀評判學生言行,準確地指出優點與不足,引導學生學透學精,不能模棱兩可,拋棄是非原則。對文本不能娛樂解讀,要尊重作者的價值取向,如學習《祝福》時,不要以偵探或審判官的角色進行“誰殺死祥林嫂”自鳴得意的斷案行為;對“給力”“打醬油”“宅男”等流行語不能全盤接受,要淡定地實行“拿來主義”;對違反政策、道德的言行不能聽之任之,要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課堂“走課”時要關注全體學生,兼顧優秀生、后進生和中等生,讓關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公正公信的課堂里成長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