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為紀念辛亥革命的重頭戲,影片《辛亥革命》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這一部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影片卻出現了一處極為嚴重的語文錯誤。影片中有一處情節令人難忘:幾個粗獷豪放的纖夫,你推我拉,闊步前行,奮力將一只只竹筏放入水中,竹筏上立著一面面大旗,旗上分別大書“陜西光複”“湖南光複”“貴州光複”“江西光複”……這一面面飛舞的大旗上無一例外都寫著“光複”。此處“光複”實為大謬,應寫成“光複”。
“複”和“後”之間存在著嚴格的區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將“複”歸入衣部,釋其本義為“重衣”。漢代劉熙《釋名》日:“有里日複,無里日複。”可見“複”即有里子的衣服。后又引申出“重復”義,故“重復”“復習”中的“復”,對應的繁體當寫為“複”。而“複”在《說文解字》中則被歸入彳部,本義為“往來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往而仍來”,即去了別處又回來。后引申出“恢復”義,故“恢復”“收復”“光復”中的“復”,對應的繁體當寫為“後”。
所謂“光後”,是指收復舊有領土,恢復以前的政權,即收復舊土、恢復故國。據我們考察,“光復”一詞始見于東漢末。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了《英雄記》中呂布寫給蕭建的一封書信,信中說道:“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光復洛京”即指收復東漢首都洛陽。《晉書·桓溫傳》記載桓溫在奏疏中寫道:“誠宜遠圖廟算,大存經略,光後舊京,疆理華夏……”其中的“光復舊京”也指收復故都(即西晉的首都)洛陽。
值得指出的是,“光復”一詞所具有的收復舊土、恢復故國義,在面對異族壓迫之時,往往會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由于滿漢對立,在清代及民國史料中,“光復”頻繁出現。崇禎帝自縊后,明朝滅亡,滿清入關。此時福王在南京稱帝,建立南明政權。《清史稿·李清傳》記載李清見南明朝廷“朝政日壞,官方大亂”,于是上書說:“大仇未雪,凡乘國難以拜官者,義將慚慟入地,宜急更前轍,以圖光復。”希望南明朝廷改弦易轍,痛改前非,收復大明江山。《清史稿·洪秀全傳》則記載太平軍攻破南京后,洪秀全祭拜明太祖陵墓,不無得意地說:“不肖子孫洪秀全得光復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極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洪秀全認為自己收復了大明的南部疆土,足以告慰明太祖。清末民初的革命家章炳麟則在《革命道德說》中將“光復”所具有的民族主義色彩表達得淋漓盡致:“吾所謂革命者,非革命也,日光復也。光後中國之種族也,光後中國之州郡也,光複中國之政權也,以此光復之實而被以革命之名。”章炳麟所謂的“革命”不是普通的革命,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解放,是光復中國的“種族”“州郡”“政權”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清未有個著名的革命團體就叫“光復會”,它的誓言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從誓言中就能清晰地看到“光復”所蘊涵的強烈的民族解放色彩。清末尚秉和《辛壬春秋·革命源流第三十三上》記載了“光復會”的源起:陶成章回國后“即與(徐)錫麟組織秘密會黨名日‘復古會’,時蔡元培創設‘同志會’,成章說之,遂與‘復古會’合,即世所稱‘光復會’也”。即陶成章與徐錫麟創建了“復古會”,而蔡元培創建了“同志會”,于是陶成章勸說蔡元培將“同志會”與“複古會”合并,于是成立了“光複會”。
電影《辛亥革命》是紀念辛亥百年的重頭戲,“光複”一誤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的“語言形象”,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4]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
■[5]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一(6]章太炎《革命道德說》,《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