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的詞,實以這首小令最著名,主要因為有“無可奈何”兩句。晏殊另有《示張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梁園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其中有三句與此詞同,只差別一字,即“香徑”作“幽徑”。“無可奈何”兩句詩詞中都用,可見作者自己也十分滿意。那么,究竟是先有詩后取而成詞呢,還是先有詞后取而成詩呢?這不易斷定。但偶句在這首詞中見好,而在律詩中就不見得怎么出色了。所以論詞者說它是“自是天成一段詞,著詩不得”“意致纏綿,語調諧婉,的是倚聲家語,若作七律,未免軟弱矣。”王士禎甚至舉此作為詩與詞分界中能代表詞的特色的例句。可見,佳句也還得置于全篇之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妙處。
劉熙載《藝概》卷四評此詞日:“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觸著之句也;宋景文‘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觸著之字也。”意思是說,詞中的字與句,有的很像不經意碰上的。所謂錘煉到極致,反而像未經過錘煉似的。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就像那種不經意碰上的句子,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就像不經意而碰上的字。
首句“一曲新詞酒一杯”,說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它是眼前事呢,還是去年事?或者竟是去年與眼前都有同樣的事?我以為說的是往事。第二句中“去年”“舊”,說的雖然是“天氣”“亭臺”,但是也兼及聽曲、飲酒,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讓它置于發端,以突出往昔的歡樂,這也就間接地強調了今日的惆悵。眼前事,直到詞末才說出,可以說是用了一種倒敘的手法。今昔同樣的天氣和亭臺,環境同而人事不同,去年飲酒聽曲,如今獨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與下三排比或自對的形式,句法瀟灑,且增強了兩句相關的感覺。因為是說物是人非,所以接第三句就十分自然。“夕陽西下幾時回”與張先的“送春春去幾時回”用意相似,都為表現惋惜與感慨,是不必對詰問作出回答的。
下片“無可奈何”一聯之妙是多方面的。從對偶來看,自然工巧。歷來多有贊語,如楊慎日:“‘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卓人月曰:“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從詩意蘊涵來看,也耐人尋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許暗示的就是去年唱“一曲新詞”的那一位,誰知道呢。“燕歸來”,則襯托人不歸,這又增加了人事難料的感觸。詞人面對這無情的現實,除了“無可奈何”外,大概很難再找出別的詞來形容心情了,所以貼切自然。說“似曾相識”,也許是想到燕子是去年歡會的見證者,所謂“舊事飛燕能說”;那么燕子對今昔的變化也該感到驚訝吧?總之,為人留下不少想象的余地。“無可奈何”句很像是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的答復,因為日落與花落的象征意義完全一致,而這種事情誰也奈何不得。“花落去”與末句“香徑”相關;“燕歸來”又自然逗出個“獨”字。詞人此時追尋舊夢、悵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點出,因為有了前面的種種描寫,反而顯得更加情意纏綿、韻味悠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