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師生合作性與生成性的活動,也是通過師生對話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的過程。近三十多年語文教學生涯里,筆者始終倡導設置應用性、啟發性、激勵性問題建構課堂,以有效追問推進課堂,讓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探究中,完成文本解讀并內化為能力。
一、預設主問題,發問激疑,建構課堂
主問題是相對于“連問”和“碎問”以及對學生隨意的“追問”而言的,它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研讀的中心問題。用它建構、牽引課堂,可簡化教學頭緒,使課堂節奏明快,思路明晰。主問題可以一個或多個。多個主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精練,問題間邏輯性要強,如果太零散,則可能使課堂結構松散,學生思維散亂。
例如《詩歌中的景與情》一課,筆者設計的主問題有四個;
1,詩歌難在哪里?(導入課堂。)
2,為什么把握景與情就可以比較直接地把握詩歌?(初識詩歌)
3,如何把握景與情的關系?(深入探究。)
4,如何解讀詩歌?(整合結論。)
有了這四個問題,課堂就有主線有節奏了。至于每個問題用時多少,全由老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度來確定。
有位老師教《變色龍》一課,依次設計了以下問題:
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善變。)
2,其“善變”的特征有哪些?(變得快而蠢。)
3,他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宗”是什么?(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奴才本質。)
4,是什么因素使他一變再變?(將軍的威勢、專制的沙皇反動統治。)
5,奧楚蔑洛夫到將軍家后的態度又會是怎樣呢?
主問題很零碎,使課堂主線不很分明,不如只設置兩個主問題:
1,他變了嗎?(探討情節與人物。)
2,他真的變了嗎?(激發對人物對主題的深層思考。)
二、以主問題為線索“誘思追問”,由學生自行釋疑解惑
由于學生個體差異、課堂教學的快節奏以及文本、教師等因素影響,課堂上常出現學生生成信息較為單一或膚淺的現象。有效地追問則可以引導學生向深層思考,在層層遞進、深入追問中,在師生與文本的多向對話中,文本內涵被解讀,師生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智慧的再生。

例如《宋詞二首》,由上闋過渡到下闋時,筆者作了追問引導——
師:上闋寫景,烘托了古戰場的壯闊,詩人寫景目的是什
么?
生:由古戰場的壯闊引出古人
師:你從哪句看出來的?
生:“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也是對下闋寫豪杰的開啟
師:下文寫“豪杰”?寫誰?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周瑜一個英雄人物
師:(微微搖頭)是概括但還不嚴密。
生:年輕英俊的英雄形象
(教師不表態)
生:年輕有為、風流倜儻的英雄形象:從“小喬初嫁”“羽確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幾句能看出來
師:有理有據其實,古代英雄很多,難道——
生:但這是在“赤壁”,就該與“三國”有關系。
師:可三國里有很多比周瑜更出色的英雄。再說了,這也不真是三國時的赤壁,你看注解。
(學生思考討論)
生:作者極力表現的是周瑜的“年輕、有為”的儒將的風度
生:“懷古”為了“傷己”作者是借周瑜的年輕有為與自己“華發”無為相對比,抒發自己的感慨。
(師贊揚學生對情感的把握。)
生:其實是不是真赤壁并不重要,詩人只是“借題發揮”而已
師:好一個“借題發揮”!這樣看來鑒賞詩詞就不能太較真在詞人筆下,什么都是有生命的,“言在此,意在彼”
生:我們可不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借“古”一定是為了寫“今”;第二,詩詞的情感應該是結尾揭示出來的?
(學生自發鼓掌,教師欣喜地肯定學生的探究成果)
教師在課堂上準確捕捉“光點”,適時適度地追問,又不失時機地抓住動態生成,激發生命的活力,學生則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中再發現新問題。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三、有效整合即時生成問題,推進學生思維發展
沒有預設,課堂就是雜亂無序的盲動: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講話的操練。“唯有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才是課堂教學的化境。”充滿生命力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能正確處理好預設、追問、生成的關系。
在追問中自然生成的新問題多是學生的疑難,教師要有高超的應變與迅速的判斷能力,能準確判斷與篩選,并迅速將有價值的新問題不著痕跡地納入課堂流程。這樣既不約束學生思維,又因減少了無效問題而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試再舉~例:
《項鏈》一課,在探討人物的思想性格時,學生生成了如下問題:
1,瑪蒂爾德愛幻想,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什么就是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呢?難道虛榮心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嗎?
2,我們老師、家長也戴首飾,屬于不屬于虛榮心?
3,瑪蒂爾德經歷了一個痛苦的擺脫的洗禮,她善良、正直,她講究信用,她承認現實,難道不對嗎?
4,人就不需要些虛榮心嗎?
5,愛美是錯的嗎?
1、3兩個問題是由對人性的探討過渡到對主題的探討,其他問題,看似獨特卻是這兩個主問題的枝節。如果不正確地取舍,課堂就會與重心脫節,在看似熱鬧的爭論中耗費時光。
四、疑惑消除,習得成果的廣泛遷移,增進學生體驗深度以求再疑
設疑是為了釋疑,但好的課堂永遠不以“釋疑”為最終目的,正如“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能在課堂“釋疑”后,由此及彼繼續生疑“再疑”,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境界。
“再疑”的環節可以放在課堂上,但更多的是延伸到課下。再疑,可以是對相關文本內容的思考,可以是相似文體的比較,也可以是寫作過程中對生活對現實的深層思考。
如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后,學生很自然地將“風雪”這一自然環境的特殊作用與《智取生辰綱》中的“天熱”這一自然環境的作用相比較。在《小說、散文閱讀導引》一課結束后,有同學提出:可不可以將閱讀散文的方法用到詩歌鑒賞上?用閱讀、分析小說的方法來閱讀分析“人物傳記”或“人物特寫”是否可行?教《小公務員之死》后,學生寫出了《我只是個小人物》《人格的悲劇與社會的悲劇》《此“公務員”非彼“公務員”》等對現實有較深刻的思考的好文章。
五、實施課堂追問遵循的原則
1,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就是個對話的過程。追問其實就是對話,只不過它是層次較高的思維對話。因此要以平等心態,充分尊重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基本能力,有層次地設置問題。新問題是學生在思考中自然產生的,也要在與學生思維碰撞中自然解決。
2,學科知識系統性原則。問題可以有兩類:一類是教師既定的問題,是由教師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設置的,這些問題連貫起來,其實就是系統知識或系統知識的環節;另一類是課堂自然產生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既是學生的疑難,也是系統知識的組成部分,教師要有高超的應變能力與判斷能力,科學而智慧地處理。
3,情感驅動原則。追問必須設置問題情境,而設置問題情境又必須由教師的情緒調動來點燃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形成探究問題的欲望并能迅速進入問題思考,進而在深入思考中產生新問題。
4,誘思探究原則。追問也是啟發,是誘導學生探究,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在解決中發現新問題。這樣可以使課堂環節嚴密緊湊,張弛有度,形成課堂的節奏感和邏輯的嚴密性。
教學是“一種旨在引起學習的師生之間互感互動的系統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價值和意義指向的,改變受教育者的身心結構的實踐性活動。課堂追問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問題過程性、實踐探究性的特點,體現了教學開放性和學習可持續性的特點,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和教師引導性的特點。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探究的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形成獨立思考、敢想敢問、勇于創新的精神;也有利于激發教師不斷探索創新,改進課堂教學。因為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自然會出現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或場景,為教師借這些高妙的“勢”推進課堂教學向縱深開拓服務。
注釋:
[1]陳杰《尋求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江蘇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坦、于崇津《教學原理與策略》,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