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選編自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篇通訊報道,原題為“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作者沈重。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將這篇通訊報道選入八年級教材,名為“狼牙山五壯士”。此后,這篇文章就成為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直至現在,多家教材依然選用。不過,就此文目前的實際教學情形來看,無論是教材編者還是一線教師,許多人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不夠深入,甚至出現誤判現象。筆者認為,《狼牙山五壯士》最起碼有三層意蘊值得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品味。這三層意蘊是層層遞進的:
1,勇
五位壯士的勇敢是此文最容易被感知的一層意蘊。文章對五壯士勇敢行為的刻畫,集中于第2、4、6自然段,主要運用了行動和語言兩種描寫手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表現。如正面的刻畫“痛擊”“一次又一次”“打一槍就大吼一聲…。掄一個圈”“斬釘截鐵”“第一個縱身跳下”等:反面的襯托:“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橫七豎八”“粉身碎骨”“嘰里呱啦”“滾落深谷”等。
2,智
但是,閱讀此文,僅感知到五壯士的勇敢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作者在刻畫五位戰士時,還著力突顯他們的智慧,作者為了交代這一點,可謂處處留心。如第2自然段:“為了拖住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有計劃”顯然是在向讀者交代,這五位戰士的行為不是盲目隨意的,而是精心策劃安排的。再看五位戰士的戰術安排:“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為什么要“利用險要的地形”?敵人有兩干多人,而我們卻只有五位武器裝備遠落后于敵人的戰士,這是怎樣的一種強弱對比!五位戰士利用“險要的地形”掩護,機動而又靈活,“一次又一次”把敵人打了下去,所以才讓敵人誤以為我們的主力部隊就在這里,心甘情愿地跟在五位戰士屁股后面,才有了后來的“引上絕路”。
3,情
認識了五壯士的智勇雙全,分析似乎應該戛然而止了,教學中有些老師也正是這樣做的。但是,僅僅如此嗎?試想一番,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促使五位戰士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呢?是梁山好漢似的兄弟情義嗎?是楚霸王項羽式的兒女私情嗎?顯然都不是。他們的情是超出了個人情感的大情,是心懷天下的博大情懷。具體說,是對“連隊主力和轉移的群眾”生命安全的擔憂,抽象點說,就是為民族復興、國家安定而犧牲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面臨異族欺辱、危難當頭時誓死捍衛尊嚴、堅強不屈的凜然正氣。正是在這種精神的促使下,五位戰士走上棋盤陀時才“斬釘截鐵”“熱血沸騰”,完成任務時才“露出勝利的喜悅”,跳懸崖時才“像每一次沖鋒一樣”“昂首挺胸”,他們跳下懸崖時的口號才“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至此,“壯士”一詞才鮮活起來,躍然紙上。壯士不是“莽撞之士”,而是“智勇雙全之士”;壯士不是“草莽之士”,而是“鐵肩擔道義之±”。
黎錦熙先生1924年在《新著國語教學法》一書中指出,語文學科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形式規定了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內容規定了語文學科要啟發學生的“智、思、德”,“智”指“生活的經驗和知識”,“德”指“情感和道德”,“思”指“想象力和思想”,“智”和“德”都要指向“思”,也就是說,語文學科最終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不僅要讓學生學習五位壯士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甘愿犧牲自我的精神,還要讓學生認識到,愛國愛人民并不是抽象的、口號式的、激情盲目的,而是具體的、智慧的、勇敢的,是講究策略和方法的。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教給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讓學生面對目前社會生活時,具有思考力和辨別力。當然,這個過程,是要在分析文本形式的具體過程中實現的,換句話說,是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
那么,如何在上面解讀的基礎上去設計教學呢?
1,設定課堂主問題
一節好的語文課,目標要明確,因而它一定要有一個明晰的、體現教學目標的主問題。否則,課堂結構就會散亂不堪。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題目其實就是文章的“文眼”,而題目中的“壯士”無疑又是最關鍵的詞語。抓住了“壯士”一詞,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了。因而,可以從題目出發設計如下主問題:“題目為什么用狼牙山‘五壯士’而不用狼牙山‘五戰士’?”通過這一問題,帶動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并學習作者塑造五壯士的手法和技巧,并最終深入了解五位戰士形象。
2,設置課堂問題群
主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施的過程中,必定穿插一些小問題,這些小的問題就如車輪的輻輳一樣,都是指向主問題的。這些為了一步步解決大問題而產生的小問題,我們稱為“問題群”。比如,教學此文時,學生在回答主問題時,可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壯士’一詞更能表現五位戰士的英勇事跡。”教師據此可以設置以下問題群:(1)五位壯士的英勇事跡是從什么地方表現出來的?(2)文章是如何描寫戰士的智勇的?(3)五位戰士的智勇是為了誰?第一個問題促使學生理清文本思路,第二個問題促使學生思考其表現手法,最后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對五壯士的行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過這三個問題的探討,最終完成對主問題的回答。
3,設定課后檢測問題
就目前學生實際情形來看,阻礙學生深入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關鍵點在于時代差距,或者說是生活經驗差距。學生即使能夠理解文本內容,也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和體會五壯士的行為。因而,主問題及問題群的完成,未必代表學生真正接受或理解了五壯士的行為選擇,比如有的學生就認為這種故事是不真實的。因而教學中,要設法彌補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這種生活經驗差距,要讓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出發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評價問題。在這里,可設計如下問題,以檢測學生看待問題的真實情況:“有些人認為五壯士的故事不是真實的,你是怎樣認為的?搜集資料,擺明你的觀點,寫成小論文。”這個問題設置?一個爭論情境。首先,意在檢測學生對于文本接受的真實情況,如果學生都認為這個故事是虛假的,那么我們的教學還有多大意義呢?其次,意在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這是一篇有關真人真事的通訊報道。最終讓學生感受到,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曾有一批義勇之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這種精神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任何時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任何時代都要發揚和繼承!
其實,這不僅僅是《狼牙山五壯士》這一篇文章的問題,而是一類文章的問題。這類文章因為主題過于鮮明,時代特色過于濃厚,而被許多人詬病,甚至被簡單地拋棄出教材。這樣的現象,中小學都曾出現。希望通過此篇文章的探討,大家真正明白一個道理:“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什么“例子”呢?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啟發學生智情思的一個載體。
參考文獻
■[1]王衛國《“狼牙山五壯士”是怎樣報道出來的》,《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1期。
■[2]《不能讓狼牙山五壯士“跳”出課本》,http://news,sohu,com/20050325/n224853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