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崇善小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碧波蕩漾的榕湖南畔。在無處不彰顯著優質辦學活力和品牌教育魅力的崇善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更是一朵綻放在眾多特色教育中的奇葩。
我校語文教研組以“聚焦課堂,追求有效教學”為工作的重心,以“真心真情育真人”為工作目標,不斷探索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一、關注教師,加強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我校通過嚴抓教師學習,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的業務水平,推動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理論學習為先導
多年來,我們堅持每周一下午的第二節課開展語文組的教研活動,活動有備課研討、專題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內容。在備課研討中,老師們共同研讀課標,參與備課討論,從課文難點、重點的把握到課文中各語言點的分析,從教學方法的應用到學生學法的確定,點點滴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專題學習中,老師們研讀課標中對各年段的教學要求,熟練掌握各年段識字、寫字、閱讀、寫話、習作等方面的要求。在自主學習時,老師們從自身的需要入手,針對教學中的困惑、教學薄弱點,有目的地學習專業理論……整個教研組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使理論學習真正服務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觀摩學習拓視野
為了拓寬老師們的視野,我校長期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老師們觀摩各級別的教學研討會,接觸不同的教學模式,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外出學習的老師在親自感受了名師如何解讀教材、演繹課堂、引導學生解決困惑的同時,又深入地理解了抽象的理論,拓寬了自己的視野。為了促進學習成果的有效轉化,達到以點帶面,全面提高的目的,每次老師外出學習回校后,我們都會開展以“學習歸來再培訓,學習成果共分享”為主題的外出學習匯報活動,讓組內的每個老師都能感受新理念。同時,學校定期邀請各類專家來校講學、評課,在相互觀摩、彼此傾聽的過程中,開闊老師們的視野,豐富老師們的教學信息。
(三)研討學習促提高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不定期地舉行專題研討,針對教學中碰到的困惑,坐下來靜心研討。2010年,我校語文組教師就針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高年級的習作教學分別開展了專題性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由于專題性的研討學習針對性極強,目的非常明確,老師們收獲很多,提高很快。

(四)互助學習共成長
青年教師的培養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校根據實際,充分發揮區名師、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確定了師徒結對、名師引領、骨干帶動、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發展的策略,組織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青年教師迅速提高教學業務水平,并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聚焦課堂,追求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正因為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所以課堂教學也就成了一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藝術。如何讓課堂教學有效一直是我校語文教師非常關注,并一直努力在自己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的問題。為此我校語文組圍繞“聚焦課堂,追求有效教學”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一)堅持引進優質教學資源

我校與教育發達的杭州采荷一小、江蘇吳江舜湖實驗校建成了手拉手學校,每年定期與這兩所學校開展校際交流活動。用“春來秋去”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即每年的春天他們派老師到我校上課傳授經驗,秋季我校選派優秀教師到他們那里上課。一次次的交流和研討讓我們的教師得到了全國著名小學特級教師學薛法根、浙江教育學院小學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手把手的指導。一次次的交流和研討推進了我校教師對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了解,老師們嘗試著用“組塊教學”的理念進行教材研讀和課堂教學,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二)堅持主題教學研討
語文組教師每年定期開展扎實而又富有崇善特色的主題教研活動。如“門徒展示課堂,名師悉心指導”“專家引領真教育,同伴互助育真人”等主題教學活動,“相約象山,品味語文”等專題教學活動,與廣東骨干教師培訓班學員共同開展的“師徒攜手同課異構,教學相長共研課堂”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此外還有語文教科研基地展示活動、崇善教學節上的名師示范課、校內主題研究課等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等。這些活動既給全體教師提供了理論引導,使得教師們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厚積薄發,又為教師們搭建了交流的平臺,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正是由于語文教研真正作到了常態化、實效化,漸漸地,我校語文教研特色在象山區、桂林市也小有名氣。
(三)堅持科研促教
我校將教育科研日常化,用課題研究促進語文教學。在充分發揮“桂林市科研示范學校”作用的同時,語文教師樹立了“以科研課題引領學科基地發展”“科研促教、科研強師、科研興校”的觀念,每位教師都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以研促教。目前語文組有國家級、自治區級、桂林市級課題4個。每學期語文組教師都參與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扎實有效,并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果。2007年,課題“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模式及方法的研究”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同時學校也被評為課題研究先進集體;2009年,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雙文’素養”結題成果被評定為自治區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10年,課題“新經典誦讀實驗研究”獲得全國一等獎。
(四)堅持名師輻射作用
科研促教不僅在我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教師骨干,還鍛造了一批名師。目前,我校語文教師中有自治區級優秀教師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名,象山區級語文名師工程學員5名、骨干教師7名。這支名師隊伍是我校的一筆寶貴財富,是我校語文教學的中堅力量。我們開設名師展示課、名師引領課、名師講壇,以名師的敬業精神和精深造詣來引領全體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多彩活動,積淀素養,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我校語文組教師還積極開展課內外閱讀與寫作實踐活動,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一)文學社活動如火如荼
為進一步繁榮校園文化建設,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推向更高的層次,學校成立了“小星星文學社”。“小星星文學社”的成立一直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展示學生的才華為宗旨。
文學社定期收集評選學生的習作,給優秀作者頒發校園星級小作家獎章,并將優秀習作收集到社刊當中。這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寫作興趣和創作激情。學生們用自己尚顯稚嫩的筆,捕捉文學創作的靈感,傾吐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為了讓學生的創作向縱深發展,老師們在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創作進行精心指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細心觀察,用自己的大腦積極思考,用自己的真心體驗情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達。
(二)誦讀經典積淀素養
我校自2004年9月開展“經典誦讀實驗”,至今沒有中斷。現在,我校可謂全員參與,全情投入,誦讀熱情日益高漲,氣氛濃厚,已經形成了一支強大而有聲勢的誦讀隊伍。誦讀活動不僅成為我校具有深遠意義的傳統活動形式,還成為我校語文學科教學的又一特色。
1,教師誦經,提高素質
為了讓崇善學子更好地學習經典,老師們率先誦讀《論語》《老子》《弟子規》《詩經》《增廣賢文》等書籍。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制了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經典誦讀教材,以及適合高年級學生誦讀的《古文童拾》。一本本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把一顆誦讀經典的種子深深地種到了學生的心里,并讓它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2,學生誦經,提高素養
在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了提高。誦讀了《論語》的學生都知道了孔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觀,“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處世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學習和教學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而誦讀膾炙人口的《弟子規》的學生更是懂得自己行為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并用它指導自己的行為。此外,經典詩文中優美的語言以及動人的意境,都讓學生受到了美育的熏陶。誦讀經典確實開啟了學生的智慧、塑造了學生完美的人格,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開筆禮”引導尊師重教
2008年秋季學期,我校獨樹一幟,率先在開學典禮上為一年級新生舉行“開筆禮”儀式。這次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誦讀經典工程”廣西指導中心主任、特級教師黃亢美老師對此次活動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倡議全廣西各經典誦讀實驗學校也舉辦這樣意義深遠的開筆禮儀式,以“開筆禮”為東風,弘壯志,樹新風,與經典同行,為孩子們打好人生底色。之后,為一年級新生舉行“開筆禮”儀式在八桂大地開花結果。
(四)讀書節

我校從2004年至今,已連續7年開展校園讀書節活動。讀書節旨在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提高學生讀書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和諧發展。讀書節中,好書推薦會、跳蚤書市樂陶陶、故事大王比賽、美文誦讀比賽、親子共讀、圖書捐贈等活動,讓全校師生和家長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創造了一個師生共讀、生生共讀、親子共讀的讀書環境,讓讀書成為習慣,成為一種自覺。
正是因為堅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我校語文組扎實地開展富有特色的語文教研活動,以發展為目標,全方位提高教師的語文素養;以交流為手段,多渠道提供教師學習展示的平臺;以規范教學常規為策略,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今,我校語文教學特色鮮明。追求有效教學,是崇善每個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的永恒主題;構建高效課堂,更是崇善每個語文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中的永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