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是《戰國策》里的精彩段落。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先后占領三座城池,趙國形勢危急,遂向齊國求援。齊國同意出兵,但定要趙威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趙威后最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大臣于是強諫,趙太后大怒,明告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外敵壓境,主政者又任性固執,事情陷入僵局。此時,觸龍上殿覲見,“入而徐趨”,不僅使緊張氣氛緩和下來,還成功地說服了太后,這個故事遂成為一段游說佳話。史書記載策士游說、大夫進諫,或是談大道理,或是講寓言故事,或者再以磅礴汪洋的辭令和氣勢做助推器,希望收到更好的效果。而觸龍這次游說,卻如行云流水,不見一絲痕跡。他如何輕松打破僵局?整個過程何以如此自然妥帖?這要從“徐趨”的學問說起。
古人對走路的動作分辨得很細,有“時”(待)、“行”“步”“趨”“走”“奔”等說法,《爾雅·釋宮》認為這是根據走路的場合來分的:“室中謂之時(即“待”,今寫為“呆”,即“停留不動”),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睗h代劉熙《釋名·釋姿容》則從走路的動作和速度快慢來解釋:“兩腳進日行,徐行日步,疾行日趨,疾趨日走?!惫湃酥苑值眠@么細,關鍵是這些都牽扯到禮,更關乎生活實際。屋內地方狹窄,當然要慢慢走。地方開闊,就可以步子大一些。速度快一些,大路之上,當然可以撒丫子拼命跑了。古書上講某人逃跑,就是“出奔”,唯恐跑得慢。
“趨”是疾行,也就是快走。這快走很有講究?!抖Y記·曲禮》說:“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碧蒙系胤叫?,手里捧著玉怕摔了,都不能“趨”。如果有帷幕擋著,里面的人看不見你,也可以“不趨”,這就關乎禮儀了。因為在古人眼里,面見尊者、長者以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都要“趨”,對方眼巴巴地看著你,你卻慢條斯理踱著方步過去,當然顯得倨傲無禮,這一點,古今沒有太大的不同。比如《曲禮》說:“遭先生于道,趨而進?!薄跋壬c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冠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本褪钦f孔子講禮貌有仁德,見到穿喪服的、穿禮服的以及眼睛看不見的,都要快步走,以示尊敬和照顧??梢?,古人對“趨”還是“不趨”是非常在意的?;实蹖櫺拍硞€大臣,給他特殊的待遇,就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意思是上朝可以穿鞋帶劍,從容漫步,不必快走,西漢開國功臣蕭何、東漢曾跋扈一時的外戚梁冀都曾獲得這樣的恩賜。
觸龍見趙太后是臣見君,太后周圍沒有帷幔,按禮當然要“趨”。然而,觸龍只是“徐趨”,意思是動作緩慢卻又做出“趨”的樣子,這當然是違禮的行為。于是,見面后,觸龍便很自然地說道:“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解釋自己趨而不急的原因,向太后表達歉意。以老邁之身、病足之體前來探望太后,在人情上首先占了分數。接下來觸龍又很自然地轉而問及太后的身體狀況以及飲食起居,于是太后“色少解”,僵局方被打破。之后敘寒溫,談家常,說兒女,讓太后明白愛子女當為之計長遠,最終說服了太后。
觸龍舉重若輕,話題不離日常人情,對于身為母親的趙太后無疑是用對了方子。寫作《戰國策》的人著意留下“徐趨”的細節,想必也是意識到這個環節的不可或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