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其進出口貿易額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也隨之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對外投資國家之一。在2006到2010這五年間,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以34%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近700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五。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采礦、金融、租賃和商業服務等少數產業(圖表3)。同時,從地域角度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圖表4)。但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為全球市場和當地的經濟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企業既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為當地稅收和GDP貢獻頗豐。例如,2010年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雇用了近100萬名員工,其中71%為當地居民。(圖表5)
來自采礦、建筑、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公司成為中國企業海外雇工的主力,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建)在其海外市場共雇用了26000名當地員工,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則雇用了14000人。同時,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之后,仍然會保留被其收購的公司原有的本地員工。例如,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濰柴動力)在2009年收購了一家法國工廠后,不僅保留了原有的100名員工,還新雇用了近200名當地居民以滿足生產需要。
上述國際化貢獻在中國企業發布的企業公民報告中都有所體現。據統計,超過80%的中國企業為其海外市場所在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近半數的中國跨國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盡自己所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例如,中興公司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興)與印度尼西亞本地運營商一起對當地居民進行培訓,并優先雇用培訓合格的學員。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銀行)為海外市場所在地的雇員制定了完善的培訓計劃,并定期將他們送到中國總部進行業務培訓。
中國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水平也很高。舉例來說,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石油)、華為科技有限公司(華為)、中興等公司在海外的雇員有60%以上是本地人。他們中不少人都已經成為這些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即使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仍然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其投資行為受到了很多國家政府和當地居民的歡迎。
盡管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跨國公司在履行企業公民責任方面仍然受到很多質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負面消息吸引了公眾和媒體更多的注意,如中國工人擠占了當地人的就業機會,無法與當地社區人民和諧相處,在履行企業公民責任方面動機不明等等。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龐大經濟體,以及那些缺乏國際化經驗的中國公司來說,這樣的質疑不可避免。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公司對國際市場中很多規則仍然非常陌生,頻頻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在2009年,四家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一次項目招標過程中出現相互串通現象,被世界銀行裁決為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禁止參與世界銀行項目的投標。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這次的損失在200億美元左右。
盡管有關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仍然眾說紛紜,我們希望通過這份報告更多地來關注中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接下來,我們將與讀者一起回顧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年問走向企業公民的艱辛之路,以期勾勒出中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并將試圖為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作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