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有著光明的前景,但是對于中國企業,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改進的領域。在本章中,我們將分析和討論全球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戰及阻礙中國企業成為全球企業公民的根本障礙。
企業治理和實踐:需更加公開、透明
如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發布企業公民相關報告,但仍有大量的公司尚未意識到這種做法的重要意義。雖然政府和監管部門鼓勵和引導央企和國內上市公司發布此類報告,但是事實上,截止到2011年,仍有約四分之三沒有做到這一點。(圖表8)
除數量外,企業公民報告的質量也令人擔憂:許多企業的公民報告無法遵循統一的標準或是缺乏全面的信息。到目前為止,企業公民報告在數據一致性方面幾乎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導致了部分企業在撰寫報告時無章可循。另外,相當數量報告的結構亦十分松散——部分報告甚至不足10頁(圖表9),內容泛泛,缺乏數據或實例的支撐。
信息的全面性是另一個問題。大多數報告“報喜不報憂”:只包含積極方面的內容,而極少承認存在的風險,也幾乎不討論不足之處。但是,只有當企業能夠提供標準更為統一、信息更為詳實和全面的企業公民報告之時,公眾才有可能更加信任這些企業,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信息公開的基本目標。
以偏概全的報告適得其反,使企業在治理和實踐方面面臨更多詬病。同時,由于透明度的不足,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度缺失已經成為企業運營的一大障礙。
企業公益實踐:需更加積極、規范
在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有著鮮明的特點。首先,企業仍然是主要的捐贈者,2009年,企業共向社會捐贈了542億人民幣,占國內捐贈額的59%。個人捐贈的款項占捐贈額的30%,高于2008年的20%,有著明顯的上升趨勢。第二,私營企業逐漸成為捐贈的主力。2009年捐贈金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的企業中,私營企業占63%;在全年排名前十的慈善捐助行為中,私營企業占了其中五席,而國有企業只占兩席。第三,社會捐贈最主要的內容是救災,緊隨其后的是衛生保健和教育事業。這充分表明了捐贈的不平衡性和被動性,更多時候成為一種應急行為,而非那種對社會事務持續性的、積極主動的關注。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民眾、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多方面的廣泛關注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模式。其中的一些行為值得深刻的反思:例如,一些企業為了獲取社會知名度,不惜偽造捐贈信息或過分夸大捐贈歷史,這大大折損了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同時,這樣的行為也挫傷了一些真正熱衷公益、誠實守信的企業。
整個社會浮躁的心態使得慈善行為進一步地走向了誤區。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民眾甚至政府仍然在更多地關注捐贈金額而并非捐贈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這種現象在汶川地震期間達到頂峰。由于這種心態的存在,企業一味地競爭捐贈數額,而那些實實在在幫助災區的行為卻得不到人們的重視。這就導致了慈善領域的“數字游戲”,大家也更是“為了慈善而慈善”,忽略了那些更加積極有效幫助他人的行為。
縱觀全球,非政府組織在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國,非政府組織卻受到比較嚴格的政策監管,發展比較受限。然而,新興的中國企業在慈善事業方面卻亟需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和幫助,而政府的這種行為卻妨礙了非政府組織通過其在慈善領域的專業特長和經驗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需更多人才支持
通過對企業發布的公民報告的研究,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都希望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然而只有20余家企業在這個領域擁有獨立的團隊并投入了專門的資源。這反映出的絕不僅僅是管理上的疏忽,而更多的是能夠擔當這個角色的全面發展型人才的匱乏。而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對很多公司來說,將本已匱乏的人力資源用于非核心業務之外的社會責任領域,似乎是件太過奢侈的事情了。追根究底,企業公民實踐面臨兩個問題——人才有限,投入不足。
實際上,這兩個因素是相互關聯的。沒有投入,企業就無法培養出有綜合素質的人才,而沒有足夠的高素質人才,企業也就更不愿意將有限的人才投入到公司的企業公民實踐中去,因為這種投入的實際回報往往是很難量化的。
在缺乏人才和資源的情況下,發展和實施更為積極的企業公民實踐成了一紙空談。將社會責任更廣泛地貫穿于企業的日常運營,甚至企業文化中就更不能奢望了。如此下去,企業在社會責任上的努力只能停留在一系列無組織的慈善行為上,必然會與公司的核心優勢或競爭力漸行漸遠。
社會企業家:需更加廣泛認可
盡管在世界范圍內,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注意到那些能夠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商業模式所產生的可持續性優勢,許多中國人還在爭論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否應該被視為企業公民的一種形式。這種思潮——即那些企業核心業務不應當被算作企業公民實踐的想法——主要源于企業的贏利行為與對社會做貢獻是南轅北轍的這種固化的概念。我們看到,如果在未來不去改變這種意識,中國企業將會因為只關注最初級的社會公民層面(例如捐款)而錯失大量的商業機會。顯而易見的,捐款一類的企業公民行為的可持續性較弱,因為它們并不能給公司帶來任何直接的收益。
我們這一章所討論的許多癥結,不論是企業慈善,社會責任,還是社會企業家范疇的,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上述這些癥結都源于對企業公民這個基本概念的錯誤認識。正如前面的章節所涉及的許多優秀企業公民實踐所呈現出來的,最成功且最具可持續性的企業公民實踐不是也不應該是純粹的利他行為——即以犧牲股東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社區收益的“零和博弈”。恰恰相反,最佳企業公民實踐應該也能夠使社會和企業同時獲益。簡而言之,最佳的企業公民實踐應該是在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的社會問題之間找到交集,進而通過業務創新找到一舉多得的解決方案,在解決相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同時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機。這個理念對于企業公民實踐至關重要,因為如果高層管理人員始終將公民責任看作是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相悖的目標,他們就不可能打開思路找到雙贏、甚至多贏的解決方案,也一定會限制自己的公司對此類實踐活動所投入的資源。同理,如果沒有足夠的實例來展示成功的企業公民實踐可以并應當如何構建,企業也將會限制此類人才和思想的發展。
盡管有些觀點認為政府的支持將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潛在辦法,但我們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因為過度的干預將會帶來嚴格的政策法規,從而束縛企業履行企業公民實踐的創新能力。由此看來,類似的政策監管只會使履行企業公民責任變成企業的成本負擔,而非真正的利潤來源。
全球企業公民:需更具創新精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已經習慣于對他們的西方同行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這種策略與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相結合,使中國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短短三十年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使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隨著中西差距的縮小,這種“拿來”策略也越來越凸顯出了它的局限性。事實上,當下的情形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任何不變的法則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對中國企業來說,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學習別人,而是該怎樣去學習。世上永遠沒有什么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中國企業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實踐去尋找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中國企業的學習和模仿能力確實很強,但現在它們缺少的是適應并找到最適合它們的解決方案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業務所不可或缺的技能——這對核心業務和企業公民實踐層面來講都是一樣的。
縱觀當今世界,許多中國企業的全球企業公民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我們相信,如果能夠更好地去理解企業公民意識,更有效地去溝通和交流,更積極地去創新實踐,中國企業將在全球企業公民領域取得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