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縣紅廟鎮地處淺山丘陵,這里經濟條件相對滯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留守兒童已成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一大頑疾。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解決留守兒童頑疾的可通過以下途徑:
1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德育網絡。
德育為立校之本,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德育工作中,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健全了德育網絡。我們健全了“一套班子八條線”的德育工作網絡,一套班子即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校長為組長,對德育工作總負責;八條線是:一是校長——政教處——班主任——學生;二是校長——政教處——文明崗——學生;三是校長——政教處——班委會——學生;四是校長——團委——剛員——學生;五是校長——教導處——科任教師——學生;六是校長——值周領導——值日教師——學生;七是校長——總務處——生活老師——學生;八是校長——家長委員會——社會人士——學生。這個德育網絡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和自覺育人的效果,學校初步形成了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風氣。
2 建設優良的教師隊伍,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愛心的教師隊伍,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溫馨的心靈家同。在育人的過程中,學校始終是育人的主要場所,作為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要模范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得重智育輕德育,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得歧視、諷刺和挖苦學生。我們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用自己的高尚師德和實際行動去教育熏陶每一位學生,用自己赤誠的愛心去溫暖每一位單親生、學困生、學困生和特殊學生,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和諧、充滿愛心的育人氛圍,這對于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無異于沙漠中的一股甘泉。
3 抓班風和學風的整頓提高。
班級是學生的第二個精神家園,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班級這個精神家園尤其重要。我們對班主任工作落實了崗位競聘制、每周考評制、每月培訓制、績效工資制、評優樹模傾斜制等制度,充分凋動了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對班級管理要求樹立“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理念,積極推行民主管理。訓練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經常開展星級學生評選、獻愛心、結對幫扶、心理咨詢、才藝展示、文體比賽、學習競賽等活動,既活躍了學習氣氛,義建立了優良的班風和學風。
4 制訂管理和教育轉化方案。
可通過調查了解,確定留守兒童名單,聯系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家校聯合,共同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一是與家長或其他監護人聯系,共同研究學生的個性及成長過程,分析個性特征及行為特點,以便對癥下藥。二是對特殊學生,發放家校聯系單,每周五由班主任簽名,反映該生在校情況,回家后由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簽名,寫出學生在家的學習及表現。三是在班級中開展德育量化考評,在自評、互評、師評的基礎上,自查自糾,制訂出整改目標及措施,再由學生帶給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簽字后交回。四是交給家長或其他l監護人科學的育人方法,將關心愛護、尊重理解與嚴格要求相統一。要求家長或其他監護人了解一些教育理論和方法,了解一螳學生成長發育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接觸一些優秀文藝作品,和孩子共同制訂新學期的打算,探討如何交友、如何生活、如何處理糾紛、如何掌握學習方法、如何而對失敗等,充分發揮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作用,達到家校聯合,共同教育的日的。
5 轉變德育方式,改革德育評價。
一是摒棄枯燥乏味的說理教育,改為較為人性化的談心、關懷和幫助。比如經常找留守兒童談心、建立心理咨詢室、學生交流站、QQ群等,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解開心結。
二是改傳統的德育評價為過程評價。以便學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好自查,及時調整不當之處,如開展德育自評、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考評、建立個人德育檔案袋、建立特殊學生教育轉化跟蹤卡等。
三是注意采用激勵教育的方法。在教學和生活中注意激發學生的熱情,用贊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注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四是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俗話說無事生非,要讓孩子忙起來,讓其有廣泛而健康的業余愛好。業余愛好可以占去他們大量的時間,就可以減少無事生非的可能性,還可以陶冶情操,增進同學間的交流,因此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并巧設平臺,讓他們感受到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陜西省南鄭縣紅廟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