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是老師的“心病”,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總的來說,“學困生”往往表現為學生成績差,行為習慣差,性格刁怪孤僻,課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完成作業馬虎草率等種種表現。要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注重“學困生”的教育。因而,轉化“學困生”工作尤為重要,需要我們老師正確對待,勇敢面對。用“愛心”去呵護。用“真心”去感化。在此,筆者想談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真誠善待“學困生”的幾點做法。
一、真誠善待,用“愛心”呵護
愛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智慧。是干涸沙漠中的一滴水,是滋潤學生心靈的雨露春風,是啟迪學生智慧的金鑰匙,是架起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是煥發學生精神的“催化劑”,是拯救迷途、無助孩子的良藥。記得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中所說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同,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魯一樣,“優秀學生各個相似,學困生各不相同。”每個“學困生”背后都有我們不了解的緣故,需要老師用心啟迪,更需要老師細心呵護,心懷學生,真誠善待,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愛護和寬容,讓他們真正體會老師像父母一樣的嚴格和慈愛。因此,作為老師,對待學生既要有威嚴的要求,又要有真誠善良的一顆心,時時處處不要以老師身份出現,和學生“套近乎”、“交朋友”。心心相印,與學生坦誠相處。用真心真意去感染,觸動幼小的心靈,融洽師生關系,體現愛的力量。如。我班某某和某某兩名學生來說,身材高大魁梧,性情刁怪暴露,一般教師都不放在眼里,學習成績極差,紀律渙散,調皮搗蛋,甚至拉幫結派,煽風點火,經常把班上搞得雞犬不寧,真成了師生的“眼中釘,肉中刺”。這樣的學生真讓人頭疼,不管吧,一個班級的學習風氣毀于一旦。管吧,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安然無恙、平安有序呢?我絞盡腦汁,和老師們反復商討。終于想出“征服”的辦法。我深入學生內部,作“臥底”,明察暗訪,了解到學生的真情。兩名學生一位是因為父母離異家庭經濟困難,另一名是因為早年喪父,造成學生心靈創傷,使學生悲觀失望,針對這一問題。我多次和學生促膝談心。說心里話,用愛心引領,用溫暖的雙手撫育,學習上給予激勵,生活上給予幫助。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教育,看似一無是處的學生竟然成為班上的模范干部學習的楷模。兩名學生含淚告訴我:老師,謝謝你!是你為我們托起了光輝燦爛的明天,你是我的再生父母。
二、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學困生工作確屬一項既艱辛又持續的工作,需要溫暖的心真誠的愛。老師不光肩負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育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在學困生工作中,只要辛勤付出,總會有所收獲。如號稱“小精靈”的某某學生,聰明過人,卻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特別是數學成績太差,每次考試都不及格,究其原因,這個同學懶惰好動,從不把心放在學習上,課堂上“猴子屁股”,完成作業敷衍塞責,同學們嘲笑他“小精靈”變成“大笨蛋”。但是他卻笑嘻嘻,不當一回事。我認為這個同學聰明伶俐,智力品質又不差,為何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對這一情況。我反復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愛打動耐心細致做工作,以真誠的心喚醒他沉睡的心,使他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懂得做人的準則,經一段時間的培養,該生學習數學興趣濃厚,熱情高,成績穩中有升,最終成為班上學習數學的“精英”。鑒于此,對待“學困生”工作只要老師不嫌棄、不厭煩、不冷漠,處處耐心幫助,處處愛心相待,堅信“學困生”工作就在望。
老師們,“學困生”是綻開的花營,是待開墾的“寶藏”,是待燃燒的“火把”。只要我們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事業心,學困生工作就卓有成效。學困生就一定會朝著我們預期的目標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洋縣槐樹關鎮白路完全小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