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尤其在高年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博感的爨陶。”由此可見,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是開啟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們緊扣朗讀訓練環節,使朗讀在教學中逐層深入。
一、正確認讀,引導多讀,養成習慣
字典,是學生無聲的老師;勤查字典,是掃除讀書“攔路虎”的有效辦法,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必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遇到生字新詞。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濱”為快。高年級的預習朗讀,必須達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顛倒、不重復、不破詞、不斷句。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史暢氣順的程度,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又促進學生養成認真預習,準確朗讀的好習慣。在教學中。可以常常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和朗讀比賽的活動。在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
二、熟練朗讀。掌握節奏,領悟內涵。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語言連貫,節奏分明,語速適中,語音清晰。通過反復的誦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課堂上,我先將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然后拿出一個語段,讓不同的學生來讀,比較其優劣,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朗讀技巧。感受朗讀的藝術。在詩詞教學中,學生常常感覺開頭難讀,所以往往是為了讀而去讀。不能盡快進入意境。讀起來生硬造作,這就需要老師畫龍點睛地指導一二。
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首詩時。在學生預習之后,老師先帶著學生標出詩的節奏,然后讓學生們自己試讀,大聲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掌握節奏,演繹抑揚頓挫的和諧美的音韻。接下來緊扣“喜”字,引領全詩,讓學生找出“喜”的原因和“喜”的不同表現,于是學生們一口呼出“收薊北、滿衣裳、愁何在、喜欲狂、放歌縱酒、好還鄉”等重讀詞語。通過重讀的字詞。再結合詩句整體朗誦,學生自然理解杜甫喜不自勝、淚如泉涌、放歌縱酒的樣子,學生朗讀的情感也隨詩人一起心潮澎湃。理解“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進一步理解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一篇文章開始時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義,但只要通過反復地、有節奏地朗讀,其中的意境便會油然而生浮現于學生的腦際,文章便自然而然地瑯瑯上口,成誦于學生的嘴邊,也會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個人聯想、朗讀感悟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朗讀中活躍思維。慢慢惰其真義,從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卓效。
三、走進文本、用心朗讀。體驗情境
讀準了詞句,掌握了節奏,熟練朗讀。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讓朗讀的意義更深一層。這也就是小學語文朗讀的核心要求:“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聯系著文章的神氣——含蓄的感情,唯有讀者用心去讀,用心去聆聽,用心與作者交流,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能把這些文字轉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海”便會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老師要善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抓住重點詞句,多角度思考,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的感受。
朗讀、吟詠,符合漢語言特點和規律。是培養能力之道。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有時靠分析津討論是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每一篇文質兼美且能讓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章,我覺得都應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在讀中增強體驗,內化能力,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