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處陜南一個農村小鎮,我們在一次調查統計中發現:學校的留守兒童競超過60%,附近學校也是相差無幾。所以,對留守的教育更是我們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扛起這份重擔。那么,如何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勤于調查研究
班主任應多角度地了解學生,全方位地掌握情況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基礎,這是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的重要條件。作為農村小學的一名班主任,我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專門檔案,并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學生及其監護人,以便及時聯系。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建立起與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方便地溝通渠道,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系網絡。學生在校的學習或思想有什么波動時,能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溝通交流,共同商討好的辦法來引導學生。
二、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希望被關注的。當學生對某一事物面臨選擇或出現行為偏差時,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言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學之外。教師對于留守兒童應該嘗試努力扮演一個良師益友的角色,尊重并嘗試參與學生的生活,留給學生隨時的聯系方式,運用各種方法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太陽”,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善于抓住機會,常寫激勵性評語。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準“留守兒童”的思想脈搏,對糾正他們的認識偏差、促進健康心理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中不應成為旁觀者、評判者,而應成為學生情感的寄托、傾訴的對象。心靈的港灣和人生的引路人。
三、培養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留守兒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后,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鼓勵與表揚,逐步使其揚起自信的風帆。
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樹立理想,明確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遠”最有效的方法,是給他們推薦有關偉人、名人的傳記---讀物,讀好書、好讀書,讓好書滋潤學生的心田。填補學生心靈的孤獨,人人走進豐富多彩的精神殿堂,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提高學習興趣,做+有利于社會、國家和人類的人。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留守兒童大多人際關系單一,只和自己信任的少數人交往。因而造成了他們感情較淡漠,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心理問題。針對這一特點,我利用班會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子,體會父母的不易,讓他們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使他們生活更好,讓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教師鼓勵留守兒童多參加一些班級活動,并嘗試在各種活動中安排他們扮演一定的角色,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的愛好,培養自己的興趣,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磨煉意志。另外,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幫他們少走彎路。有效地促進留守兒童人格的發展。
五、加強留守兒童安全意識教育
留守兒童的家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存和生活上,對孩子的管教往往隨意性很大,重吃穿輕教育,對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哪里玩、有沒有危險的問題交代甚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親情缺失,致使留守兒童性格變異,或孤僻或易于沖動或迷戀偶像,追逐江湖義氣,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學生在校期間由學校教師管理,放學后由于無人監管或監管不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安全事故。
作為班主任,我利用每天的晨會、每周的法制課,安全課對學生進行法制安全教育,講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如校園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教育、防疾病教育、突遇自然災害如何自救等。從電視上、網絡上、多搜集一些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
總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脆弱群體,用我們的愛心去點燃“留守兒童”的希望,使他們真正走出心靈的荒漠,回到親情的綠洲。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讓他們的生命沐浴燦爛的陽光。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