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只有著眼于思維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來全面考慮思維訓練,我們才能從整體上和取向上提高思維訓練的水平。一般地說,實施思維訓練,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貫徹啟發性原則
有心理學家曾做實驗證明:思維不靈活的學生,寧可只聽教師的講解;而思維靈活敏捷的學生,則對于自己運用思考的學習最感興趣,并且長進比前一類學生更快。把這一結論反過來,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多提問題,并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問題的整個情境,分辨事物的概念和規律。那么,這樣的教學,就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的對象感興趣,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能夠激起并保持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
啟發性原則,作為思維訓練的原則,與它作為整個教學的原則,兩者并不矛盾。因為思維訓練雖然只是這個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它與掌握知識密不可分,它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貫徹啟發性原則,可以說是思維訓練反過來對于整個教學的方式的規范和要求。這一原則不僅要貫徹在掌握知識中,也要貫徹在物理教學的其他內容中。
貫徹啟發性原則的關鍵,是要把握好教師指導的有無與多少。就教學中某一具體的問題,教師指導的有無或多少,必須兼顧學生主觀方面能力的強弱、已有知識的多少,以及客觀方面問題本身的難易等,做出綜合的選擇,這種選擇,以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解決問題為合適。如果教師的指導過少,學生的學習就會遇到困難,其思維就會中斷,注意就會轉移,這顯然不符合啟發性原則;如果指導過多,往往發生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鍛煉,這同樣違背了啟發性原則,是注入式教學。只有兼顧學生主觀方面能力的強弱、知識準備情況,以及客觀方面所學內容的難易兩方面的情況,給學生以合適的、恰當的指導,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并從中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這樣才符合啟發性原則。
二、按照扶放結合的原則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由于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心理因素的發展不夠充分,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因而。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同時兩者又密不可分。教學中,扶與放兩者的配合是否協調統一,決定著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等目的能否同時達到。如果沒有扶,學生就無法克服學習中的有些困難,學習難有成效;但如果扶得過多,而忽視放,往往又會代替學生的思維,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等于沒有學習。教學中的扶,其意義不在它本身,更不是用它來取代放,扶的目的和意義都在于用它作為手段來促進放。
教學中只有遵循扶放結合的原則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把扶與放兩者統一起來,避免顧此失彼。就某一具體內容的教學而言,扶放結合即指教學中要做到既扶又放,并且隨著學生思路的發展把扶和放穿插進行,使兩者互相配合,保證學生既運用思考又不敢到困難,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活動,保持思路的連續性。這樣,才能把扶和放統一起來,做到通過扶促進放,而不是扶取代放,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受到有效的思維訓練。
三、從整體出發實施思維訓練
在物理教學中,對思維訓練有價值的因素包括在三個方面,物理知識、物理研究方法及基本思維方法。所謂把握訓練的整體性,就是指物理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應該全面落實在上述幾個方面,而不應該有任何一種偏廢或遺漏,否則,都會給思維發展造成損失。
換一個說法,把握物理教學中思維效率的整體性,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物理學科的“思維定勢”。這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本訓練。什么是物理學科的“思維定勢”呢?筆者的體會,它就是人們在物理學科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對該學科所產生的一種感覺經驗。因此,要學好物理,就要首先對物理學科有所感知,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種“思維定勢”,然后才能從所知的大量材料中去抽象、歸納,找出其中的一些帶規律性的理論認識。能夠做到這些,物理學科的學習實踐活動就會進入一種自動化反應的境界。不論是處理物理問題,還是解題答卷,都能輕松愉快,而且效率和準確率極高。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定勢”,學生往往處在被架空的物理知識里,當然感覺枯燥乏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綜上,只有通過學生自己邊讀邊思,動腦、動手,熟悉背景材料,豐富對物理學的感性認識,才能形成所謂的“思維定勢”。這樣的話,學生就能體會出物理學的精義,咀嚼出味道,從中受到思想上的啟迪,真正體會到普遍聯系、發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等哲學道理,進而在更高的層次上掌握物理學,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附中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