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元代,在文學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散曲”。其中馬致遠的《秋思》小令尤具特色,堪稱“第一”,千百年來不衰,被稱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失意的知識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這也是馬致遠長期漂泊,抑郁不得志的切身體驗。同時包蘊了對元朝黑暗現實的憤懣,對知識分子遭遇的傾訴。本文試圖從奇特的選材和藝術構思上對《天凈沙·秋思》作以下分析和淺顯探討。
一、選取事物富有特征,并且使景物和感情得到和諧融合
馬致遠在大自然景物中只選取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似乎沒有直接關聯的景物巧妙地排列在一塊,以精煉的筆墨寥寥數語把一個秋日傍晚郊外的景象描繪出來,構成一幅蕭瑟、凄涼的畫面,不用一個動詞,而是通過游子的聽覺、視覺發現出來。作者此時的主觀感受就在這客觀的景物之中得到充分表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抓住秋日傍晚具有特色的“枯藤”、“老樹”、“昏鴉”這一組典型景物,自然氛圍合理相連,融感情于其中。馬致遠似乎是在寫景,其實卻在嘆世。感慨世態炎涼,自己不能功成名就。“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些景物用淺淺的幾個自然景物呈現出來,客觀上是深秋之景,實際上是胸中深處之情,把景物與自己的感情和諧融合,達到托物寄情的藝術效果。
二、“枯藤老樹昏鴉”的荒涼景象與“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氛圍的對比、反襯關系
馬致遠從“枯藤老樹昏鴉”的荒涼景象中寄寓元朝黑暗的社會意識形態的腐朽內涵。而在第二句又筆鋒一轉,引入“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氣氛之中。從正面把一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坦蕩地表露出來。在文學和藝術角度上,凝聚著許多哲學內涵。不是單單把現實生活現象一一羅列,而是對這些加以選擇、綜合,表現出極高的美學品位。馬致遠正是用這些方式進行描繪,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奇巧的意境一方面牽動游子的愁腸,另一方面反襯出他無限的鄉思之苦。這種反襯意境與元代一些繪畫作品一脈相通,同時更反襯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這種反襯用美好景物加深痛苦心情。馬致遠在樂景中同樣用“小橋”、“流水”、“人家”來反映質樸、簡陋的生活。反襯出自己的悲慘生活。正反兩方面對比、反襯,既含蓄、典雅但又悲哀、擅憫,把他的內心哀怨全部抖落出來,“一語雙關”,不但把元朝即將面臨崩潰的生活寫出來,又把自己美好的生活引出來。
三、“瘦”宇的藝術效果
“古道西風瘦馬”勾勒出一幅畫面,一位騎著瘦馬漂泊天涯的征人,正迎著凄涼的秋風行走在荒僻的古道上。這簡直是馬致遠自己的化身。一個“瘦”字,道出游子處境和生活狀況。“馬”是一匹“瘦”馬,更何況馬背上那疲憊憔悴的身影。六個字就把知識分子失意、寂寞、漂泊不定,沒有生活著落,蒼涼、悲哀、內心的苦悶暗示出來。馬致遠沒有著力潑墨,揮毫敘寫漂泊征人的失望情景,可這種情感卻躍然紙上。讓讀者領會其中的孤寂、痛苦。
四、“夕陽西下”在構成意境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馬致遠在五十歲時便離開官場,隱居山林,一句“夕陽西下”流露出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一去不復返的感嘆。面對曾追慕過功名,希望在仕途中找出路的奔波生活,到現在卻一無所獲怎能不嘆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登樂游原》)道出其中的真諦。馬致遠苦苦追求,但被黑暗現實所泯滅,可以說是他的悲傷所在。“夕陽西下”一句使前三句所寫的景物置于統一環境中,有了統一的氣氛和情調,便渲染了孤寂荒涼的情形。為下旬直寫羈旅之愁在氛圍上作了鋪墊。承上啟下,來引出“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一句將前三句的景與末句的人織在一起,形成了立體感很強的秋日黃昏行旅圖。
五、“斷腸人在天涯”情語和景語有機滲透
“斷腸人在天涯”是全曲的點睛之筆。有了它,才能把各種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進行有機聯系,從整體上構成一幅畫卷。這樣,一切景語也就有了著落。前面的景就是為“人”服務,突出“斷腸人”,“斷腸人在天涯”,使全篇景物化為情語。這一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說它是景語,是因“斷腸人”也在全景中,“他”在全景中居主,各種景物均通過“他”而再現。說它是情語,是因為它把全篇的景物所體現的情都匯集在一起,以“斷腸”二字總結,突出全曲主旨。曲的前三句所勾勒的畫面又融于“夕陽西下”的特定環境中,烘托了“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之情。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