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文學家高爾基所說:“我身上一切好的東西都是通過閱讀得來的。”那么,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呢?我認為宋代大學者朱熹的學習法“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給予我們很大的指導和啟示:閱讀教學應抓好“熟讀”和“精思”二大環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一、熟讀
每個學校都給學生安排了一定量的早讀時問,早讀為熟讀環節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踐環境。讀,屬于閱讀教學的感知階段。教師在早讀時應有針對有計劃地對于讀的內容向學生做好安排,使學生這個感知主體全身心投入到朗讀當中。初讀時,學生對于新內容可能只抓住“形”,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讀多了對于遣詞造句之法,妙言佳句之味便積累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如果再帶著問題熟讀,原來不理解的問題,也會逐漸明了清晰起來。熟讀最終會引起“質變”,原來只知其形的,其神突兀。思維由具體上升到抽象,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此刻“形神兼備”的文章亭亭而立。學生思維過程也經歷了“柳暗花明”,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沒有多讀便不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悟。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分別道出了熟讀對于個人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的促進。熟讀之益,不可小覷。
有人認為,“熟讀”意味著“死讀書”。當然,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機械僵化的讀書方式應該摒棄。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優美的語言文字不讀就不能感受其美,寫文章的方法技巧不讀就不能體會其運用之道。熟讀是為了在重復當中增強感悟力,應同“死讀書”的只讀不思區別開來。
二、精思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話道出了學與思相結合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中更離不開思。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閱讀!
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引導閱讀的過程。課堂教學的40分鐘就是引導學生“學”和“思”的天地,趙樹理曾說:“讀書也像開礦一樣,要‘沙里淘金’。”學如此,思亦如此。
思的內容應精。對于教學內容中學生能自主解決的,盡量不要講,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對于課文中較為重點且深刻疑難的問題則要做好引導。精思的問題應根據具體課文來具體選擇,教師憑此安排設計好課堂教學的程序,引導學生思路步步深入,最終到達教學思路的預定軌道。然后,回過頭再看這些解決了的疑難問題,回憶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適時添加類似問題讓學生將方法運用于實踐當中解決問題,加強掌握的熟練程度。長此以往,分析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掌握了方法就如同擁有了“點石成金”的手指,“舉一”自然能“反三”。
思的導向要精,這里精是“精妙”的含義,對于一個個精選出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它正面的含義,更要多角度去挖掘其新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眾多的不同方面,因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便會獲得不同的認識。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景色如此,其他事物也這樣、引導學生對問題多角度理解分析就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促使他們頭腦被激活,眼界被拓寬,興趣被提高,此刻,種種奇思妙想電可能“虛運而生”,老師的恰當評點就尤為重要、觀點不同沒關系,只要合理,就可以求同存異,學生的成就感得到滿足,創造能力必將被帶動。學生的素質有一特點即“潛在性”,正確地引導必將使潛伏的能力如花綻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閱讀能力是伴隨學生終生的一種能力,堅持“熟讀精思”,必將使學生受益終生。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