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在學習和實踐新課程標準,進行著課程改革,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績,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欣慰的現(xiàn)象,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了,討論積極參與了,老師鼓勵的話語,期待的目光,甜甜的微笑多了;然而,我們在聽了諸多小學語文觀摩課和公開課之后都不得不坐下來,冷靜地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似乎又迷失了很多。
一、流行的話語
新課程反對“教師為中心”,于是教師成仆從;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于是教師跟著學生走,“疑問學生提,見解學生說”,于是“你真聰明”、“你真棒”之聲不絕于耳,且不論學生回答的是什么問題,問答得到是否恰當:盛行著“想怎樣說就怎樣說”、“只要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就行了”,于是且不論學生說了什么,說的怎樣,包括一些偏離的解讀,甚至一些錯誤的認識,都在教師的流行話語中得到肯定。教師已在學生對文本理解不深或不能理解的地方迷失了主導,在學生偏離文本或曲解文本時迷失了主導,在需要示范或準確講解時迷失了主導。
二、流行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于是小組合作,游戲活動,現(xiàn)場表演等教學形式在課堂上流行,然而形式是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的,不能為了趕潮流而追求形式。那么我門的教育應該尋求一種怎樣的方式?我們把目光轉向了——人文精神。什么是“以人為本”,教育的人文本質(zhì)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對此作出精辟而深刻的闡釋,他說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何見,“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重要性質(zhì),落實人文教育是語文的重要任務。
三、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個人的感受與獨特的體驗。如《夾竹桃》一文中由夾竹桃產(chǎn)生的幻想,老師首先進行了人情人境的配樂朗讀,隨后學生們在輕柔的樂聲里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產(chǎn)生了不問的幻想與感受;有“環(huán)游宇宙的飛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還有“夾竹桃仙子輕盈的舞姿”……教師便鼓勵大家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同桌。再來聽此時的朗讀,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動著靈氣與個性。感悟語言是一種個性化的語言感受,由于學生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歷、情感氣質(zhì)等多方面的差異,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區(qū)別。因此作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感悟,發(fā)掘學生的靈氣,使學生對語言產(chǎn)生具有個性化的理解與真實感受。
四、開發(fā)人文因素
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長效的營養(yǎng)劑。因此,在語文課中,教者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還是以《夾竹桃》為例,當學生對!紉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師通過“悄悄的,一聲不響的,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夾竹桃目睹了百花爭艷的繁華美景,又親見了百花的無奈凋零,它始終如一。它的堅強、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無聞以及它那頑強的生命力,使我們想起了很多很多……”這一段富有詩意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學生們開始了,與文本的對話,與他人的心靈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無聞地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著朝陽美化世界的清潔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學過的天游峰的掃路人,還有的想起了當年戰(zhàn)斗在非典第一線的白衣戰(zhàn)士;也有人說起了學校傳達室看門的老爺爺?shù)鹊取?/p>
五、運用激情的語言
課堂中,教師與文本融為一體的語育,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個詩意的環(huán)境,學生們在這個處處散發(fā)著人文氣息的氛圍里,進行著真實而精彩的體驗。如《灰椋鳥》一課結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們?nèi)郏ジ柙伆。瑢W們,讓我們拿起手中神奇的筆,去描繪美麗、歌頌崇高吧”,寥寥幾句,點起了學生創(chuàng)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雞》、《小山羊》之類的文章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xiàn)。
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過程是詩意的旅行,是生命的成長的過程,重在精神家園的構建;語文教師是智者、思想者和學者,在思想上要超越、引領學生,給學生以精神的愉悅,不僅要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更要閱讀文學、文化、哲學、科技等各方面的書籍,綜合提高自身的
語文素養(yǎng),重魍自身形象。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