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再一次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當然也不例外,因此,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也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是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既關注教師的行為,也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從而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學”的價值。因此課堂改革中提出“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我們必須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轉變對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采用“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于被動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節服務的。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因此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進一步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因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種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于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走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思考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再現教材,從而做到真正地深入了解學生。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的備課方式已不能滿足“以學論教”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除了寫教案,教師可能更需要走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的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和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也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而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要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例如教案并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這將有助于教師同時并重于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開天窗”、“教后記”等內容,便于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后總結、補充,在這個意義上,教案并不是寫得越干凈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最后,改變了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的標準要求。“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不漂亮,但仍不失為一堂好課。由此,我們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知識。另外,更具挑戰性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進行,要有“彈性”余地,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這更需要我們教師的隨堂機智。
總之,課改對課堂教學評價帶來了全新的變化。我們只有按照全新的理念,才能實踐課改“重心的轉移”。愿同仁們朝著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在實際教學中真正展現出自己的風采,讓課堂教學評價更加客觀公正。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