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可喜的變化,成績斐然。然而,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不夠強,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小學,課堂教學費時、費力、低效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教學質量相對滯后。如何提高農村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立足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一、充分了解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教研現狀
1 課堂教學關注形式,削弱了對教材本身的研究。農村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嚴重誤區。如課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實比較少;關注教學情境多,關注教學實效少;片面理解教材多,活化創新教材少……這些現象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削弱了語文學科的基礎功能。
2 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對教學,現象的反思。由于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加之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教師又充當著多重身份,普遍感覺工作頭緒多,壓力大,疲于奔命,于是對教研工作產生了抵觸情緒,教研活動流于形式。
二、提高農村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策略
1 扎實研究教材。切實理解課程理念。要想上好課,那么深研教材,精心備課是關鍵的環節。以我個人的體驗,我認為備課要從高處把握,細處著手,主要備以下內容:備教材,掌握教材編排體系,編者意圖。根據單元目標及課時目標來設計教法。備教學法,為了達到目標,采用什么方法來教學:學生如何學。備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情況。設計問題要難易適度,課堂教學中學生會提出些什么要求和問題教師都要有所準備。各自已,想想自己對教材、學生的掌握情況,還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還有沒有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每一節課都做到了這幾點,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生動,教師上課一定輕松自如,學生接受知識一定積極主動,新課程理念一定會得到全方位的彰顯。
2 優化課堂結構。有序組織活動。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精簡那些費時、低效或無效,停留在形式上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設計真正能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互動交流,引發爭議達到互補提高之目的的問題和環節,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加強過程調控,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得自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精心設計問題。推進師生互動。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能僅僅體現在對話之中。教師要通過問題的提出,啟發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賞析和理解。因此,語文問題的設計十分重要,應該從大處著眼,教師要獨具匠心,適機啟發引導。
首先,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問題難度應以水平較高的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稍加提示點撥可以答出為上限。其次,所提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及文章精彩之處。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第三。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讓答案具有多元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第四,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指向,切忌提“漫談式”問題,單求課堂“熱鬧”,弄得最終不知所問所答的是為何而來。
4 因材施教。分層次指導。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向他們提出統一要求。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中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智能水平高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要求,而對于智能水平低的學生應放低要求。應善于抓住學生特長分層進行教學,使學生的特長得到真正充分的發揮,并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各顯神通。對于不同智能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層次的引導,促使其在學習上一步一個腳印,穩步發展、進步。其次,要按照學生的努力程度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不僅要根據學生的智能水平進行,但也不能忽略學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將事倍功半,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另外,還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應該鼓勵他獨立思考,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把因材施教與學生自我學習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陜西省洋縣槐樹關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