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根據青少年身心特點提出的學習方法,是培養現代公民和創新人才的需要,是數學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整合。
一、把時間還給學生、“自主活動”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怎樣誘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并獲得對新知識的建構呢?本人體會到教師首先應該創設一種知識點存在于其中的教學情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充分了解全體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客觀信息,引導學生發現已有的認識結構與大量客觀信息間的矛盾。然后再誘導學生采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去對這一矛盾進行研究。矛盾解決了,學生學到了研究方法(學習的方法),獲得了知識,同時克服了困難,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強的能力。
二、“數學實驗”是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課本每章的章首語都是實際問題的導人,要重視對章首語材料的數學實驗的挖掘,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還有每章后面的應用舉例,穿插在章節中的閱讀材料,往往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用《標準》中“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讓學生經歷其中,親手實驗,才會感悟“需要產生數學”的歷史,由此體會數學的價值,體會前人創造數學的人生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自覺地關注和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
《標準》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揚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多元答案”與“鼓勵為主”是探究性學習的動力
“鼓勵為主”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外動力,在本文的敘述中已反復體現了教學過程中“鼓勵為主”的原則,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語言等都是作用于學生的“外動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則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應創設有利情境,激發學生自主追求的動機。
四、“多元評價法”是愛護學生探究性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在我們過去的考試評價中,已經體現了對求解題的“分布和分發”和“酌情給分法”;填空題中多元答案的“相應給分法”。那么,對某些所謂“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題和單項選擇題給予設定“估計分”,用來鼓勵思維的正確性或獎勵答題的認真態度。未嘗不可!其目的只有一個,鼓勵學習能力落后的同學,無論是平時的學習還是考試時的答題,都要認真仔細地探究結論,培養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并逐步地向正確結論靠攏。
在教學評價的主渠道還是在平時的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探究性學習來說,特別要“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例如:設計一些學生有一定經驗,但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相聯系或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規律。讓問題更具有開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評價更有靈活性。“——你真棒!”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和鼓勵,是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評價。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素質。
無論學生取得怎樣的學習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總有回報!“——你真棒”!這句話要經常說,而且要對每一位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學都要說“你真棒!”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就是最好的評價和回報。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