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小學音樂課本中逐步增多了欣賞課的內容,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講,能上音樂課,學會幾首歌已經是很不錯了,還要附加音樂欣賞課,所以對于身在農村從教的自己來講,上好一節音樂欣賞課太不容易了。
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我體會到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施愉快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開動腦筋組織學生認識樂譜,學生認識了樂譜,進一步理解樂曲,為使學生對枯燥無味,難學難記的樂譜感興趣,我嘗試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使他們樂于學習樂譜。
2 啟發學生表現美,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著重啟發學生準確表達樂曲的情感,進入樂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體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認真欣賞的狀態,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講,僅用引導理解歌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把音樂同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作形象的比喻和理解,把歌曲蘊含的豐富感情和藝術美挖掘出來,引導他們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樂曲的意境中去。
音樂的美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多夢的年齡。因此,啟發想象,感悟音樂美,培養學生以審美的態度享受音樂,凈化心靈從而塑造完美人格。
音樂,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流露和相互之間的交流,每個孩子都可以從某一點上被打動,教師要拓寬學生音樂的渠道,改變狹隘、封閉的課堂式教學為寬闊、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會,使孩子們了解音樂,不只是課堂中的音樂,更是課外的、生活中的音樂。以《天堂》為例,可教性的材料更多,如蒙古人們的生活,民居、服飾、擠奶、騎馬、放牧、人文、風情、音樂等等,就需要用音樂化的手法融合到教學中,一邊來學習蒙古人舞蹈表演,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來感覺樂曲中所描繪的遼闊,美麗的大草原,感受熱情,好客的蒙古人。
圖、講、演結合,誘發欣賞興趣,需要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切身經歷過的生活。小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如果使他們真正理解音樂,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就必須根據他們想象的能力創造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簡短的啟發談話方式,運用聽覺和視覺的效果,幫他們理解作品,在欣賞過程中,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樂曲,當學生理解了音樂形象,被優美的樂曲所陶醉時,他們對大自然熱愛的思想感情同時得到升華。
重視長期積累,感為升華,加深理解,提高學生音樂修養“感”為深入體會音樂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內涵,感受作者的激情,“悟”為從音樂中悟出道理,從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辨別能力,在有目的讓學生欣賞的同列,有意識的教他們哼唱,并背誦其中的旋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想象音樂所塑造的形象,捕捉音樂美妙之源,請大家想一想自己想到了什么?學生在我的啟發下,都哼唱著旋律,并打開了話匣子,紛紛描述自己腦海中浮現的曲調,而且在這優美曲調的熏陶下,理解了作品的表現手法。
新課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大力開展,音樂教學中欣賞課的教學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無窮的,廣泛的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作為音樂教育的傳播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途徑,來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意境,不斷豐富他們的聽覺感知,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思維,逐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從而讓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責任編輯 楊博